佛

法苑珠林 第二十三卷(6)

引证部第二 如中论偈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又十地论云。由说听二人不称法故各有两过。一不平说过。二佛不随喜过。故大集

  引证部第二
  如中论偈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又十地论云。由说听二人不称法故各有两过。一不平说过。二佛不随喜过。故大集经偈云
  若诸众生无法器  如来于彼修舍心
  设大方便待时节  为令彼得真解脱
  大庄严论偈云
  随闻而得觉  未闻慎勿毁
  无量余未闻  谤者成痴业
  宝性论偈云
  愚痴及我慢  乐行于小法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外现如仪相  不识如来教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今见初学黑白幼童。发足守迷。于文义中生知足想。自恃陵他转加轻侮。故地持论云。随文取义有五种过。一无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众生。四轻法。五谤法。能说之人尚垢自心。况所听之人能生信乎。若净心说法。纵是生死变为涅槃。若染心说。纵是涅槃变为生死
  又涅槃经云。大乘为甘露。亦名为毒药。能消即为甘露。不消即成毒药。如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故宝性论偈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则为毒
  又十轮经云。如刹利旃陀罗等。见有依我法中出家若声闻辟支佛乃至大乘说法法师。诽谤骂辱欺诳正法。而作留难恼乱法师。以是因缘堕阿鼻地狱。若见依我法中而出家者。于此人所数数嗔恚。骂辱我所说法不肯信受。破坏塔寺僧坊堂舍杀害比丘。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灭尽。命欲终时支节皆疼如火焚烧。其人舌根如被系缚。于多日中口不能语。命终之后堕阿鼻地狱
  仪式部第三
  如三千威仪云。上高座读经有五事。一当先礼佛。二当礼经法上座。三当先一足蹑阿僧提上正住座。四当还向上座。五先手按座乃却座。已座有五事。一当正法衣安座。二揵稚声绝当先赞偈呗。三当随因缘读。四若有不可意人不得于座上嗔恚。五若有持物施者当排下着前。又问经有五事。一当如法下床问。二不得共座问。三有解不得直当问。四不得持意念外因缘。五设解头面着地作礼反向出户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法师处师子座有四种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
  复有四法。一于诸众生作饶益想。二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愿诸众生从我闻法。于阿耨菩提而不退转
  复有四法。一不自轻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又文殊师利问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四众于何时中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余声
  佛告文殊师利。于六时中不得作声。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乞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何故是时不得作声。佛告文殊。于是时中有诸天来。彼诸天等常清净心无染心空心随波罗蜜心观佛法心。以彼声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还去。以诸天去故诸恶鬼来。作不饶益不安隐事。彼入于此生诸焰患。人民饥饿更相侵犯。是故文殊。应寂静礼佛。佛说祇夜云
  不作身口声  木石余音声
  寂静礼佛者  如来所赞叹
  又佛本行经云。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请于诸根闇钝及以缺漏戒不具者而说其法。从今以后若请说法。应请妙行具足之人于诸众内胜行成就多解修多罗及解毗尼解摩登伽人。应选择文字分明具足辩才者说法。是等比丘从下座次第差遣为众说法。若一乏者更请第二。第二疲乏应请第三。第三疲乏应请第四。第四疲乏应请第五。乃至若干堪说法者。次第应请为众说法。尔时众人见彼法师辩才具足能演说法。即持香华而散其上。时诸比丘不受其法而生厌离。何以故。以佛断故。出家之人不得将持涂香粖香及诸香鬘。时诸人辈闻见此事毁呰说言。是等比丘。如是供养尚不堪受。况复胜者。时诸比丘以如是事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诸白衣檀越。以欢喜心。以吉祥故。持种种香华涂香粖香及诸华鬘散法师上者。应当受之。是白衣诸檀越等。遂将种种资财宝。物及袈裟等供养法师。是诸比丘恐惧惭愧不受彼物。世诸人辈毁呰谈说。是辈沙门诸释子等。若干轻物尚不堪受。况复胜者。尔时诸比丘闻是事已具往白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若有俗人持诸财物及袈裟等奉施法师。为欢喜故我许舍施。若有须者听其受取。若不须者我许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