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十九卷(2)

挝杖良善 妄才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轻笑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

  挝杖良善  妄才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轻笑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克心自责。所患除愈。得阿罗汉道。贤提国王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又善生经云。瞻病人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出外求之。若不得物贷三宝物。看差已十倍还之
  又五百问事云。看病人将病人物。为病人供给所须。不问病者。或问起嫌并不得用。若已取者应偿。不还犯重罪
  又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病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己身善法增长
  医疗缘第三
  夫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畅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人人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惴。竭而为焦。故良医导之以针石。救之以药济。圣人和之以王德。益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也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一风为大患。二痰为大患。三冷为大患。然有三良药治。若风患者。苏为良药。及苏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饮食。是谓三大患。有此三药治。如是比丘。亦有三大患。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然有三良药治。一若贪欲起时。以不净法治。及思惟不净道。二若嗔恚大患者。以慈心法治。及思惟慈心道。三若愚痴大患者。以智慧法治。及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有此三药治
  又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此之八万四千。皆从四病起。一贪二嗔三痴四毒等分此之四病。各分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二万一千烦恼。以慈悲观。除嗔恚二万一千烦恼。以因缘观。除愚痴二万一千烦恼。总用上药。除等分病二万一千烦恼。譬如宝珠能除黑闇。般若波罗蜜。亦能除三毒烦恼病
  安置缘第四
  盖闻三界之宅。寔四大之器。六尘之境。是五阴所居。良由妄想虚构。惑倒交兴。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今既报熟。命临风烛。然众生贪着。至死不觉。恐在旧所。恋爱资财。染着眷属。佛教移处。令生厌离。知无常将至。使兴心正念也
  如僧祇律云。若是大德病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瞻病人每须烧香燃灯。香汁涂地供待人客
  依西域只桓寺图云。寺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号无常。多生厌背去者极众还唯一二。其堂内安置一立像金色涂者。面向东方。当置病人在像前坐。若无力者。令病人卧。面向西方观佛相好。其像手中。系一五色彩幡。令病人手执幡脚。作往生净土之意。坐处虽有便利。世尊不以为恶。原其此土本是杂秽之处。犹降灵俯接下类群生。况今将命投。佛宁相弃舍。随病人所乐何境。或作弥陀弥勒阿閦观音等形。如前安置。烧香散花供养不绝。生病者善心
  敛念缘第五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一切如电。挥万劫于俄顷。丘井易沦。括百年于抵掌。迷途遂远。弱丧亡归。区区七尺莫知其假。耳目之外。终自空谈。靡依靡救。不信不受。生灵一谢。再返无期。所以抚心自测。临危修念也
  如十诵律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
  又四分律云。为病人说法。令其欢喜
  又毗尼母论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得罪。又花严经。临终为病人说偈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  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令彼临终劝念善  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  因是得成见佛光
  述曰如前教已。复将经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告语示之。使开目睹见。令其惺悟。兼请有德智人。读诵大乘。助扬赞呗。幡花乱坠宛转目前。香气氛氲常注鼻根。恒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訹。使心心相续刹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意。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又维摩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