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要集 第十二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欲盖部第二十(此有三缘) 四生部第二十一 述意缘 五欲缘 五盖缘 述意缘第一 窃寻经论。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学断。无由证圣。欲知根本。略述三种。一自内五根。二外诸五尘。三所生五识。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恶象心未调顺。有人乘之不随意去。远离城邑至空旷处。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亦复如是。将人远离涅槃城邑。至于生死旷野之处。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恶。五根佞臣亦复如是。常教众生造无量恶。譬如恶子。不受师长父母教敕。则无恶不造。不调五根。亦复如是。不受师长善言教敕。无恶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又遗教经云。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也。夫论盖者。是荫覆义。谓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沉。定慧不明。隐没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为盖。故对法论云。此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得转。故名盖义。前之五欲从外五尘而生。此之五盖从内五根而发也 五欲缘第二(此别三缘) 第一欲系苦者。夫论五欲者既有其根。便发五欲。系缚众生不得解脱。故涅槃经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擒捕猕猴担负归家。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声香味触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须为义。贪着五尘名为欲也。并意识触缘之境。名曰法尘。此之六尘非直名为魔所行处。复得恶贼之名。故涅槃经云。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大六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第二欲障苦者。夫论欲过者。谓五欲弊魔。六尘恶贼。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经云。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邪倒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取着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又云。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嗔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犹尚易开。女锁系人。染着根深无可得脱。众病最重。如佛偈言 宁以热铁 婉转眼中 不以染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盻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所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不应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色过既尔。自余香味触等例皆如然。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永沉生死。不能出离者。寔由女色系缚难脱。盲无慧眼。见生死坑致之陷坠。今惟道俗不观欲患。向之驰走。何日返之得免斯过。心恒被染不能暂舍。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观哉。故涅槃经偈云 作恶不即悔 如乳即成酪 犹灰覆火上 愚者轻蹈之 第三呵欲苦者。如智度论云。行者当呵五欲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将坠大坑。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此之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其五欲者。名为色声香味触。此之五事禅家正障。若欲修定皆应弃之(上来三门总观五欲自下五门别呵五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