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南海寄归内法传 第三卷

南海寄归内法传 第三卷 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 十九受戒轨则 二十洗浴随时 二十一坐具衬身 二十二卧息方法 二十三经行少病 二十四礼不相扶 二十五师资之道 二十六客旧相遇 二十七先体
南海寄归内法传 第三卷
  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
  十九受戒轨则 二十洗浴随时 二十一坐具衬身 二十二卧息方法 二十三经行少病 二十四礼不相扶 二十五师资之道 二十六客旧相遇 二十七先体病源 二十八进药方法 二十九除其弊药 三十旋右观时
  十九受戒轨则
  西国出家轨仪。咸悉具有圣制。广如百一羯磨。此但略指方隅。诸有发心欲出家者。随情所乐到一师边陈其本意。师乃方便问其难事。谓非害父母等。难事既无许言摄受。既摄受已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种学处。名邬波索迦。自此之前非七众数。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及下裙等并钵滤罗。方为白僧陈出家事。僧众许已为请阿遮利耶。可于屏处令剃头人为除须发。方适寒温教其洗浴。师乃为着下裙。方便捡察非黄门等。次与上衣令顶戴受。着法衣已授与钵器。是名出家。次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十学处。或时闇诵。或可读文。既受戒已。名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作息慈。意准而无据也)威仪节度请教白事。与进具者体无二准。但于律藏十二无犯。其正学女片有差降。十二者何。一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足食。五害生种。六青草上弃不净。七辄上高树。八触宝。九食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斯之十二两小非过。其正学女后五便犯。此下三众咸制安居。其六法六随法。如余处说。能如是者方成应法。是五众收堪销物利。岂有既出家后师主不授十戒。恐其毁破大戒不成。此则妄负求寂之名。虚抱出家之称。以怀片利宁知大损。经云。虽未受十戒。堕僧数者。乃是权开一席。岂得执作长时。又神州出家。皆由公度。既蒙落发。遂乃权依一师。师主本不问其一遮。弟子亦何曾请其十戒。未进具来恣情造罪。至受具日令入道场。律仪曾不预教。临时讵肯调顺。住持之道固不然矣。既不合销常住。受施负债何疑。理应依教而为济脱。凡蒙公度者皆须预请一师。师乃先问难事。若清净者为受五戒。后观落发授缦条衣令受十戒。法式既闲年岁又满欲受具戒。师乃观其志意能奉持者。即可为办六物并为请余九人。或入小坛。或居大界。或自然界。俱得秉法。然坛场之内。或用众家褥席。或可人人自将坐物。略办香花不在营费。其受戒者。教令三遍一一礼僧。或时近前两手执足。此二皆是圣教礼敬之仪。亦既礼已教其乞戒。既三乞已本师对众为受衣钵。其钵须持以巡行普呈大众。如合样者。大众人人咸云好钵。如不言者招越法罪。然后依法为受。其羯磨师执文而读。或时暗诵。俱是圣教。既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邬波是近。三钵那是圆。谓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亲近涅槃。旧云具足者。言其泛意)。然羯磨亦竟。急须量影记五时之别。其量影法。预取一木条如细箸许可长一肘。折其一头四指令竖如曲尺形。勿使相离竖着日中。余杖布地令其竖影与卧杖相当。方以四指量其卧影。满一四指名一布路沙。乃至多布路沙。或一布路沙余一指半指。或但有一指等。如是加减可以意测(言布路沙者。译为人也。所以四指之影名一人者。即是四指。竖杖影长四指之时。此人立在中。影量与身量相似。其八指遂与身量两影相似。斯据中人。未必皆尔。自余长短义可准之)。然须道其食前食后。若天阴及夜。即须准酌而言之。若依神州法者。或可竖尺日中量影长短。或复记其十二辰数。言五时者。既而方域异仪。月数离合。自非指事难以委知。一谓冬时有四月。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二谓春时亦有四月。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三谓雨时但有一月。从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四谓终时唯一日一夜。谓六月十六日昼夜。五是长时。从六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五日。此乃独于律教中佛制。如是次第明有密意也。若依方俗。或作三时四时六时。如余处说。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创相见者问云。大德几夏。答云尔许。若同夏者。问在何时。若时同者。问得几日。若日同者。问食前后。同在食前。方问其影。影若有殊。大小成异。影若同者。便无大小。坐次则据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向西方者必须闲此。不同支那记其月日而已。然那烂陀寺多是长时。明相才出受其近圆。意取同夏之中。多为最大。即当神州六月十七日明相才出。由不得后夏故(此据西方坐夏之法。若如神州旧行。即当五月十七日也)。若六月十六日夜将尽而受戒者。则同夏之中最小。由其得后夏故。既受戒已不待嚫施。若其师有为办少多。或持腰绦。或滤水罗等。奉临坛者。以表不空之心。次即本师为指戒本。令识罪相方教诵戒。既其熟已诵大律藏。日日诵过旦旦试之。不恒受持恐损心力。诵律藏了方学经论。此是西方师资途辙。虽复去圣悬远。然而此法未亏。为此二师喻之父母。岂有欲受之时非常劳倦。亦既得已戒不关怀。有始无终可惜之甚。自有一会求受。受已不重参师。不诵戒经不披律典。虚沾法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然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攞(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又得为邬波驮耶。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住位苾刍某乙。若学通内外德行高著者。便云多闻苾刍某乙。不可云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凡为亲教师者。要须住位满足十夏。秉羯磨师及屏教者。并余证人。并无定年。几事须解律清净中边数满。律云。非邬波驮耶。而唤为邬波驮耶。非阿遮利耶。唤为阿遮利耶。或翻此二。及亲斥邬波驮耶名者。皆得恶作之罪。若有人问云。尔亲教师其名何也。或问。汝谁弟子。或可自有事至须说师名者。皆应言我因事至说邬波驮耶名。邬波驮耶名某甲。西国南海称我不是慢词。设令道汝亦非轻称。但欲别其彼此。全无倨傲之心。不并神州将为鄙恶。若其嫌者改我为今。斯乃咸是圣教。宜可行之。不得雷同无分皂白。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