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第十六卷(2)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出奋迅王菩萨问经。菩萨行德超出二乘。不与彼同故曰不共。随别细分不共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十八。名字是何。六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
  菩萨十八不共法义出奋迅王菩萨问经。菩萨行德超出二乘。不与彼同故曰不共。随别细分不共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十八。名字是何。六度为六。身口意业所作殊胜复以为三。通前为九。不因他故自然能知一切世间五明处等。通前为十。以大悲心常为众生广治诸病。后授涅槃不为利养为第十一。不愿世间释焚诸王而常具受为第十二。于好国土放逸之处能教众生修习亦念为第十三。种种恶人于菩萨所不能加害。若见菩萨心则清净为第十四。有诸众生不信三宝。若见菩萨则生信心为第十五。天龙鬼神人非人等。若见菩萨即生师相礼事供养为第十六。于一切处为尊为导。化诸众生断恶修善。生天解脱为第十七。随所修习菩提分法具足神通魔不得便为第十八。此之十八始起菩萨成满在佛。今就起处以彰其名。名为菩萨不共法矣。不共法辨之略尔。
  二十种法师德义
  法师之德出地经论地持论中。亦具辨之。以法逆世名为法师。师德不同。且说二十。名字是何。地论地持各有差别。然今且依地论列之。一名时说。二名正意。三名顿说。四名相续。五名为渐。六名为次。七句义渐次。八名为乐。九名为喜。十名为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乱。十四如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心。十八哀愍安乐心。十九不自赞毁他。二十不著名利。此二十中前之十五名随顺说。外顺说义。后之五种名清净说。内心无过。前十五中三门辨之。一以地论对彼地持辨其同异。二随义分判。三依名解释。同异如何。此十五中四门是同。十一门异。异相如何。地持四门地论为八。彼初时说地论分二。时与正意。彼地持中第六一门名为欢喜。地论分二。渐之与次。彼地持中第八一门名之为喜。地论分二。乐之与喜。彼地持中第九一门名之为劝。地论分二。劝与具德。地经论中有其三门。地持为七。地经论中第三一门名为顿说。地持分二。名一切说不为法悭。地经论中第四一门名相续说。地持分二。名无间说不作师倦。地经论中第十三门一名为不乱说。地持分三。名不乱说文字具足不除隐说。余四相似。就此四中句义渐次。地持论中名之为欲不毁。如法及与随众名义皆同。本应悉同。当是翻者不同故尔。同义且然。次随义分。此之十五以义相从摄以为七。初有两门。合为第一。随他所宜。于中时说随物心宜。欲受为说。无欲则止。正意一种随他形宜。恭肃为说。慢高则止。次有两门。合为第二。随自所宜。于中顿说明己无悭。相续一种明己无惰。次有三门。合为第三。随法所宜。于中渐说明顺教法。次顺义法。句义渐次双顺教义。亦可。此句顺于行法。次有三门。合为第四。重复明其随他所宜。与前何别。而复更来。向前初分随他现在听法心宜及与形宜。此门随他根性所宜。大根授大小根授小。如是一切。次有一门。以为第五。重复明其随自所宜。与前何别。前第二分明己说心无悭无惰。此明说德。有智便说。无智则止。次有三门。合为第六。重复明其随法所宜。与前何别。前第三分随法次第。此顺法体。于中不毁言顺出道。不乱顺理。亦顺教法。如法顺于四谛法相。末后一门以为第七。说能顺众。义别如是。次释名义。言时说者。观诸众生有心乐闻。无忧恼等障难之时。为之宣说故名时说。言正意者。菩萨正意观诸众生住于恭敬求法威仪然后为说。如戒经中自立他坐不应说等。名为正意。此二地持合名时说。言顿说者。为一切众说一切法心无悭吝。名为顿说。为一切众于人顿也。说一切法于法顿也。心无悭吝内心顿也。地持论中别分无悭以为一门。不为法悭。言相续者。说无德息。舍诸法中嫉妒之意名相续说。说无德息明说相续。舍嫉妒意明心相续。地持论中分无嫉意别为一门。不作师倦。渐者依教次第说也。故论释言。依字句味次第说矣。次者依义次第说也。说苦至集说灭至道。如是一切。故论释言。如字句次第义亦如是。此渐与次地持论中合为一门。名曰欢喜。次第宣说易可记持。故令物喜。句义渐次者。论家释言。说同义法不说异义。此相如何。于向前教及与义中。浅则俱浅。深则俱深。不离宣说名说同义。如苦谛中宣说有作。集灭道中亦说有作。苦谛之中宣说无作。集灭道中亦说无作。如是一切。名说同义。亦可。此就行法之中明其净第。或一处。如是一切。名说同义。此地持中名之为欲。辨宣行法令人乐行故名为欲。示者论言示所应示。小根众生应示小法。大根众生应示大法。如是一切。名示应示。此约教法。喜者论言喜所应喜。随根不同。为之辨义。令其心喜应喜。此约义法。此示与喜地持论中合为一门。直名为喜。彼中具释。乃有四句。一示应示。二授应授。三照应照。四喜应喜。示授约教。总举称示。乐正与为授。照喜约义总举令知。名之为照。称机别教令其欢喜故名为喜。此四皆悉称物根宜故并云应。劝者论言。怯弱众生劝令勇猛故名为劝。此义地持隐而不彰。言具德者论言。依于现智比智阿含所证。而为人说名为具德。言现智者现量智也。言比智者比量智也。此知法相。言阿含者教量智也。此知教法。此三如前三量章中具广分别。证是证智。此知理法。具此方说故名具德。地持论中说此为劝。言不毁者地论释言。顺善道说。地持释言。顺向善趣此名出道。以为善趣。凡所言论随顺出道名向善趣。言不乱者论自释言。不动不杂正入非稠林行故曰不乱。言不动者离于浅过。浅近之言差失法理故为动。言不杂者离于深过。不杂除隐故名不杂。言正入者显前不动。言正顺理故云正入。非稠林者显前不杂。佛法虽深开示令浅小儿亦解。离深隐覆名非稠林。地持论中分此为三。一名不乱。亦名为应。言顺理法与理相应。二文字具足。亦名善说。言顺教法。三不除隐。亦名不杂。言顺化仆不杂除隐。言如法者顺四真谛。凡所言论应四真谛。令人依之除苦断集证灭修道。言随众者论言。随顺四众八部而为说法。于比丘中说比丘法。于尼众中为说尼法。如是一切。此前十五名随顺说。就后五种清净说中。依四无量为人说法名清净说。初一是慈。次二是悲。次一是喜。后一是舍。于怨众生慈心说者。怨所多嗔故须慈说。于恶众生安心说者。恶行众生有其危怖。授善令安名安心说。苦乐放逸贫乞众生住哀愍心安乐说者。违缘逼恼名苦众生。得乐自纵名乐放逸。顺缘不足名贫众生。于此三人共起二心。于苦及贫怜其现苦。于乐放逸愍其当苦。是故通起哀愍心说。于苦众生欲令得其苦对治乐。放逸乐者欲令离罪得无过乐。于贫乞者欲令得其众具之乐。是故通起安乐心说。不以嫉缠自赞毁他。喜心说也。不著名利舍心说也。若依地持先舍后喜。此五是清净心说。法师之德辨之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