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料简不有有也。若了单复诸句。则解不有有义。若不了单复。不有有亦难解。故须广辨也。此意望两大经宗明之。一经无所有为宗。故经云。正法宝城善有。一经有所无为宗。故大品第三卷相行品云。身子白佛云。诸法实相云何。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也。不有有若相对而解释。有十六意也。第一不有有者。明其道非有非无。而结为有故言不有有也。然只结正道为有。不论其用。体无二相故。若结为有。不得结为无。结为无不得结为有。此是结独义。只道非有复非无。非是有而结为有故。言不有有也。约不无无类然也。第二不有有。就假上明之。三假有是不有有也。他假有是有故有。今假有是不有有也。第三不有有者。道非有非无。而侧出有一用故言不有有。然道非有非无。而起用应双起。而但起一用故言侧出也。不无无亦然也。第四不有有者。明用假有非是有。故言不有。结用归体。体是有故。今言不有有也。此异前约体上言不有有。亦异第三体不有是有而起一有用。此但以不特名用。用不是有而体是有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类之。第五不有有者。为破有执故。执者谓有是有。不知不有为有故。今破者。明有非有故有乃是不有有。此是以有破有。但能破是不有有。所破是有有也。约不无无类也。第六不有有者。为破无执执法是无。今以不有有破之。若以有有破无。此乃是敌义。故执不去。今以不有有破无。无而得去。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七不有有者。破一切有。若有有若不有有。皆以不特不之。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用。若有有若不有有为用故。合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类也。以不特不一切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无为用故。合不无无也。第八不有有者。重进明义。明不有则不一切有一切无。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一切无为用故。合言不有有。不无无亦尔也。不无以不于一切有无故言不无。而起一切有无故言不无无。然起一切有无用。此用应是有。何得言是无。然今望本为言。此有无起不有无故此有无。故是无也。又从他所起皆无体故是无也。第九不有有者。横门明义。不有自有。以无为有故言不有有。然以无为有故。是以不有为有。故言不有有。不无无亦类也。以有为无故言不无无也。第十不有有者。只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异前合用不有有破有有。亦异前以不特一切有合无。以起一切有无故言不有有。今但单用一不特。不此有有之执。令尽而不令起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明具八意。何者为八意。一不有有属非有。一不有有属非无。一不有有属非亦有亦无。一不有有属非非有非非无。一不有有属有。一不有有属无。一不有有属亦有亦无。一不有有属非有非无。何者初言不有有。岂可是有。非是有故属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无故属非无。第三不有有既不是有无故。不属亦有亦无。故言属非亦有亦无。第四不有有不属非有无。故言属非非有非非无。然不有有乃当属有无二句。岂是非有无。故言非非有非非无也。第五不有有属有者。以不有为有。岂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属无者。只以不有为有。此望本故是无也。第七不有有属亦有亦无者。既双明不有有。岂不是亦有亦无耶。第八不有有属非有非无者。不有有不名有。不有有不名无。故名非有非无。故此一章门中合明八意。正为八意相次第故。不烦离明。而前十章不可合说。故离辨也。不无无亦如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离断过。何者。若不有不复有可是断。而今不有有故离断过。亦离常过者。若以有为有可是常过。而今只不有为有。故离常过。如是一异有无是非即离等过皆勉也。不无无亦尔也。第十三不有有若摄诸法者。不有有摄得因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无无亦然也。第十四不有有类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摄等。不因因不果果。如是不常常不生生等。虽一法皆具上意。故可谓。是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如是展转生非实智者。即无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意者。如经试问。答言诸法不有有即为得。即具五义。一得不二义。二得不自假名义。三得相待义。四得无所得空义。五得中道义也。若答者言诸法是有为有者。即失五义故。不有有判道非道义也。不无无亦类也。第十六不有有离门明义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时复须单言不有。有时应须单言有也。今此中单言不有者。此为欲明有义。何者。我以不不此有。不以不此无故。不有得是有也。若以不不于无。可令是无。而今以不不有故。只不有是有。事如小乘明义。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也。故得不有是有义。得此义故。闻破不畏。得诃不嗔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义。何者。我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恶而言恶。此恶之言。岂不令除此恶。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故言有。岂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说有因缘故。是破有义。单言无亦然。次单言有则是中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复非非有。岂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言有不言其是。复不言非。故此有即离是非。故是中道。若有虽离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道者。汝中道虽离有无而有此中故得是中道者。何妨我有离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无此有故言是中道。单无亦然。次单明有具足一切诸法。何者。此有是无所有故。若有所无即失一切法。今是无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单言无亦然。但是无所得故言无。此无岂不具足一切法耶。次释性空意者。然有无所以得有诸法。意无碍者正由有性空故尔。今须释性空。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遇缘故有。有止还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者本性常空。无有不空时故言性空也。四者明只因缘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无性法。此法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无所有法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无法性空故。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异相。而大意无异。但是一性空。如是诸法性空随义便用。用一即度之须得意。如空中织罗纹也。性空既尔。毕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义也。失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为得。得即待失。何者正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待得。得者得于失。故得待失。此分际义也。第一须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绝假故不待假。假不绝故假待中也。次辨敛开意。然得失由敛开故须释也。但敛开自有横竖。判自有二望取也。横开为能。竖即敛。菩萨习行诸行。望道即是自行是敛。若望众生。即是化他亦是能。但不化他时。是化他。只自行即是化他。如是不有有。有病药相治去留成坏理内外有得无得反顺等种种用。不可具列也。大意如此也。问既有不有有多种势者。有不有亦多种势不。答亦得。假有还结有不有也。又假有不有表理结体也。余例可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