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能显中边慧日论 第四卷(2)

有无差别二 若论理性。无二不生。如涅槃第二十六。断善阐提亦皆具故。彼经云。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

  有无差别二
  若论理性。无二不生。如涅槃第二十六。断善阐提亦皆具故。彼经云。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此意以菩提心非理佛性。若是理性阐提不断。处处诚说。不劳广引。若论行性。复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此二种性有无不定。若有漏性一切有情种子定有。现行之者或成不成。若无漏者据现行说。凡夫不成。若据种子。有成不成。如瑜伽论五十七云。生那落迦八根种子现行定成就。除余三八根现行或成或不成。种子定成三根。现行定不成。种子或成不成。谓般涅槃法者成就。不般涅槃法者不成就。此据现有。若约当说。当亦现行。何言定不定。无上依经佛性论及宝性论俱云。众生有三。一著有。著有复二。一者背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梁摄大乘第十四云。若众生无涅槃性。名因不具。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神通亦无自在。无涅槃性。谓贪着生死不信乐大乘。不同作业受果决定。非此二时即可化故。无涅槃性云。于此位不得自在。即永无涅槃性。又佛性论云。由净分为缘净性为因故成此观。非无因缘。若不由于此二事成观无因缘。如阐提人无涅槃性。应得此观。而一阐提既无此观。故知定须因缘观方可现。宝性论同。又宝性论三云。佛性正因于不定聚众生能作二种业。一见世间厌苦故。二见涅槃悕寂乐故。不言邪定聚能作二业。佛性论亦同。涅槃经亦云。不能立阐提人菩提之心。喻如金刚不能得坏白羊角等。广如前引。第九云。又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善根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必定当得阿耨菩提。既阐提人不言当得。明无佛性。又涅槃第三十三。明生死河有七种人中。若善男子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既言各一。常没之者即是无性。不尔。与一人具七何别。善戒经地持论瑜伽菩萨地俱云。无性人无种性故等。声闻地及决择分显扬佛地论等。皆立有无性。广如彼辨。略不具引。涅槃二十六云。善男子我虽说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能解。况于二乘其余菩萨。又云。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三十二云。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尔。是名分别答。既问佛性。不为定答。为分别答。如忍辱草有得不得。明知行性有无不同。理性如何。众生皆入。由此道理。弥勒无著诸菩萨等。皆引经证。明诸众生或有有性。或有无性。佛性论及宝性论。皆云阐提无涅槃性。此无行性。非无理性。释难中云。有清净性。即是理性。不尔。论文前后相反。亦违多教
  明阐提类异三
  准楞伽经及瑜伽等。说五乘性。第五阐提亦名无性。然此阐提合有三种。一名一阐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二名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此二通不断善根人。不信愚痴所覆弊故。亦通大悲菩萨。大智大悲所熏习故。三名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此无性人亦得前二名。前二久久当会成佛。后必不成。然诸经论所说不同。或随说一。或总说三。如楞伽经。俱说前二为无性乘。经云。阐提有二。一焚烧一切善根。二作尽众生界愿。大慧问佛。云何作佛。佛答大慧云。焚烧善根非作尽界愿。善根可续故。众生无尽。总是有性断善无现。因大悲无当果。名为无性。非无种子。瑜伽论中唯说第三毕竟无性。无上依经佛性论宝性论涅槃。具说三种。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世间中有三品众生。一者著有。著有复二。一背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乃至落阐提网。不能自出。前是无性。后是有性。然俱名邪定聚。然余处言化邪定聚令作佛者。是后有性。不尔。二人如何差别。宝性论中说第二著有云。于佛法中。阐提因位明非无性。佛性论云。二已随定位。定位者。非圣非凡。进退无取。而是佛法内人。背大乘法。因此人故。佛说是言。我非彼师等。故无上依经等。初人无性。第二人者。云不能自出。于无量时。佛等为缘还能得出。涅槃第九。广以喻明。终不能作菩提因缘。乃至云。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菩提已。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菩提故。第三十云。善男子生死大海亦复如是。有七种人。畏烦恼故。发意欲度。乃至广说。第一人者断善常没三恶道中。第二人者虽近善友能得信心。后遇恶反断善还没。第三人者由近善友。虽断善根。得名为出。坚住信慧。心无退转。名住。第四人者断善根故。于中沉没。近善友故。乃至遍观四方。四方者。四沙门果。第五人者断善沉没。近善友故。乃至谓辟支佛虽能自度不及众生。是名为出。第六人者断善沉没。近善友得信。名之为出。到浅处已即住不去。所谓菩萨为度众生。住观烦恼空。第七人者断善故沉没。近善友得出。乃至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多受安乐。喻佛常住。大般涅槃三十二文大意同。然少有别。第三十云。或本有六字。一人具七。前说不定。皆发意渡生死河故。三十六说定不定。故于常没中云。心业重故不能得出。何故。其心不能生善法故。虽有无量诸佛出世。不闻不见。故名常没。上无性人。又云。我虽复说一阐提等名为常没。复有常没。非一阐提。何者是耶。如人为有修世戒善。是名常没。瞿伽离等名出已还没。舍利弗等名出已不没。须陀洹人如观四方。斯陀含人如观已行。阿那含人加行已复住。三乘无学犹如神龟水陆俱行。准此配喻。与前少别。准文。七人若逢恶友。俱可断善。名为常没。若逢善友。续善根已得渡生死河。第一人中。无性毕竟没。有性暂时。亦名常没。虽俱言常。有永暂别。如三种常。常言虽同。非无差别。不尔。如何前文法喻有七差别。俱常没故。又释。或七众生总云常没者言总意别。故亦无违。下复云。是七种人或有一人具七。或七人各一。准此故知。有定不定。一人具七中。言常没者。即无上依经及宝性论等第二求有人。亦即佛性论等所会阐提无涅槃法者。见断善故。若不有常没及定性者等。只是一人具七。如何得有七人各一。七人各一中。常没之者即是无性。涅槃第三十二。第一人中云。虽非阐提。如人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没者。即无上依经等著有之中第二人也。二有性阐提。即涅槃经七种断善中。第一少分。后之六人。及楞伽经无性乘。是诸经论中所说不定。涅槃经无上依经大庄严论宝性论等。皆通说二。楞伽经中唯说有性。瑜伽显扬地持善戒所说无性唯毕竟无。由此应知。涅槃第三十三云。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菩提者。此说有性。第九中说阐提之人。如枯木石山败种龟甲。乃至一切作佛不见阐提得阿耨菩提。此说无性。余皆准知。若作斯解。经论无违。说皆有性。违多圣教。广如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