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曰。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障无碍 释曰。初标名。云相在者。自己摄法入他法中。他又摄法在我己中。故云相在。至下句中当见。释中亦三。谓标释结。标云。一切望一者。一切在初正反第八。二亦有四句下释。释四句中。上标既云一切望一则有四句。四句之首皆合有一切之言以为能摄。今并略耳。但取所摄所入以成四句。然此四句与前全异。如前一摄一法一入一法。但明自一随对他一。自一摄他一时。亦入他一耳。今则不然。谓第一句云摄一入一者。此谓一切随摄一法将入一法。约十镜说。总以九镜为能摄。第一句者。九镜摄第一。一镜入第二一镜之中。二摄一切入一者。谓九镜皆摄九镜入一镜中。三摄一入一切者。九镜各摄一镜遍入九镜之中。四摄一切入一切者。九镜皆摄九镜各入九镜之中摄。将随一入彼一中。复摄彼一在此多中等故名相在。约法一一作者。且约诸佛望众生说。总以诸佛为一切是能摄。众生为所摄所入。第一句者。诸佛摄一众生入一众生中。二者诸佛摄一切众生入一众生中。三者诸佛身摄一众生。入一切众生身毛中。四者诸佛各摄一切众生。入一切众生中。余法相望一多皆尔。三同时下。总结。由此互摄互在故。有帝网重重之义。问此一切望一。皆一切在初。则一望一切。何不四句皆一在初。答若但一在初唯有两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为一句。一摄一法一入一法为两句耳。今由相涉第二句一切。是前所摄为能摄故。第三句互一相对。第四句唯一切对故。成四句耳。故不得四句皆一在初。然正义如前。更有一意。如摄一入一。谓一切正摄一时。即能入一等。若尔何异第八。第八一摄一一入一者。一入所摄一中。今趣举一其一皆入。以正同理广容。即同理普遍故。若尔何异第七。第七但有二句。亦自入所摄一中故。此中一切正摄一亦入。余一亦入一切等故。若约十镜作者。一镜为一。九镜为一切。一者九镜摄一镜。九镜亦能入一镜。二者九镜摄九镜。九镜入一镜。三者九镜摄一镜。九镜即入九镜。四者九镜摄九镜。九镜亦即入九镜。为摄一切入一切。虽通此释今不取之。亦有云。前第八门是复四句。一摄一一入一。两句方成一句故。今一摄一者。但摄其一入我一中。二但摄一切入我一中等。若尔但有一摄句耳。亦无入义故不取之 观曰。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 释曰。此第十门总融。前九近且收三。第八门一望一切。第九门一切望一。今具此二。以一望一切。有第八门四句。以一切望一。有第九门四句。其第七门虽不具四句。而是一切摄一中收故。近收三。言总收九者。九门不出一多故。由其初门理如事故。一可为多。由第二门事如理故多可为一。二四如理之遍。三五如理之包。二即二而不二。四即不二而二。以不坏相故。三即非广而广。五即广即非广。亦以不坏相故。六即双含一多容遍无碍。七便摄入自在。八含一多交涉。九含摄入自在。十即融成一致故。第十门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九即因陀罗网境界门。由第八交涉互为能所。有隐显门。其第七门相即相入门。五即广陜门。四不离一处。即遍有相即门。三事含理事故。有微细门。六具相即广陜二门。前三总成诸门事理相如。故有钝杂门随十为首。有主伴门显。于时中有十世门故。初心究竟摄多劫于刹那。信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以诸法皆尔故。有托事门。是故十玄亦自此出 观曰。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 释曰。第三结劝修学。谓若圆明在心。依解生行行起解绝。虽绝而现解行双融。修而无修。非唯周遍一门。实亦三观齐致。无心体极无间常行。何障不消。何法能碍。斯观显现圣远乎哉。体之则神矣。体非权小圣亦难思矣。故初生王宫贵极臣佐。离此成观安造兹玄。余久深玄籍注想华严。此之一观久而究尽。不镜方寸虚负性灵。故名法界玄镜。时已从心之岁矣。本文结云华严法亦玄一卷(有本无玄字今依有本也)。今夹本文在内。别题云华严法界玄镜 华严法界玄镜卷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