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第一卷(2)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 已过于世间 应受世供养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所为者。菩萨摩诃萨。既已发菩提心。思惟为欲满足四弘誓愿。必须行菩萨道。所

  若初发心时  誓愿当作佛
  已过于世间  应受世供养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所为者。菩萨摩诃萨。既已发菩提心。思惟为欲满足四弘誓愿。必须行菩萨道。所以者何。有愿而无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如病者须药得而不服。当知病者必定不差。如贫须珍宝见而不取。当知常弊穷乏。如欲远行而不涉路。当知此人不至所在。菩萨发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复如是。复作是念。我今住何法门。修菩萨道。能得疾满如此四愿。即知住深禅定。能满四愿。何以故。如无六通四辩。以何等法而度众生。若修六通。非禅不发。故经言。深修禅定。得五神通。欲断烦恼。非禅不智。从禅发慧。能断结使。无定之慧。如风中灯。欲知法门。当知一切功德智慧。并在禅中。如摩诃衍论云。若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入般涅槃。所有种种功德。悉在禅中。复次菩萨。入无量义处三昧。一心具足万行。能知一切无量法门。若欲具足无上佛道。不修禅定。尚不能得色无色界。及三乘道。何况能得无上菩提。当知欲证无上妙觉。必须先入金刚三昧。而诸佛法乃现在前。菩萨如是深心思惟。审知禅定。能满四愿。如摩诃衍偈说
  禅为利智藏  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净水  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  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为  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  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动之  禅定能灭之
  此偈所说。即证因修禅定。满足四愿。问曰。菩萨若欲满足四弘誓愿。应当遍行十波罗蜜。何得独赞禅定。答曰。前四义劣。后五因禅。今则处中而说。所以者何。菩萨修禅。即能具足增上四度。下五亦然。如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名大持戒。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能忍难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嗔恼。名为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勇发。如石中泉。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复次因禅具足方便波罗蜜者。一切方便善巧。要须见机。若不入深禅定。云何能得明见根性。起诸方便引接众生。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藉禅发。具如前辨。复次因禅具足愿波罗蜜者。如摩诃衍中说。菩萨禅定。如阿修罗琴。当知即是大愿成就之相。复次因禅具足智波罗蜜者。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非定不发。其义可见。行者善修禅故。即便成就十波罗蜜。满足万行一切法门。是故菩萨。欲具一切愿行诸波罗蜜。要修禅定。是事如摩诃衍论中说。问曰。菩萨之法。正以度众生为事。何故独处空山。弃舍众生。闲居自善。答曰。菩萨身虽舍离。而心不舍如人有病。将身服药。暂息事业。病差则修业如故。菩萨亦尔。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愍。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以如是等种种因缘。菩萨摩诃萨。发意修禅波罗蜜。心如金刚。天魔外道。及诸二乘。无能沮坏
  释禅波罗蜜名第二
  今释禅波罗蜜名。略为三意。一先简别共不共名。二翻译。三料简。第一简别共不共名。即为二意。一共名。二不共名。共名者。如禅一字。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所得禅定。通得名禅。故名为共。不共名者。波罗蜜三字。名到彼岸。此但据菩萨诸佛故。摩诃衍论云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是名不共。所以者何。凡夫着爱。外道着见。二乘无大悲方便。不能尽修一切禅定。是以不得受到彼岸名。故言波罗蜜即是不共。复次禅名四禅。凡夫外道。二乘菩萨诸佛。同得此定。故名为共。波罗蜜名度无极。此独菩萨诸佛。因禅能通达中道佛性。出生九种大禅。得大涅槃。不与凡夫二乘共故。波罗蜜者。名为不共。通而为论即无劳分别。所以者何。禅自有共禅不共禅。波罗蜜亦尔。有共不共故。摩诃衍论云。天竺语法。凡所作事竟。皆名波罗蜜。第二翻释。即为二意。一翻释共名。二翻释不共名。第一先翻释共名。共名者即是禅也。亦为二意。一正翻名。二者解释。第一先翻共名者。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用功德丛林以翻禅。第二释此三翻。即作二意。一别二通。若释别翻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翻禅为定者。此可对果。何以故。定名静默。行人离散求静。既得静住。詶本所习故以对果。翻禅为功德丛林者。此可通对因果。如功是功夫。所以对因。积功成德可以对果。如万行对因。万德对果。因果合翻。故名功德丛林者。譬显功德非一。所以然者。如多草共聚名为丛。众树相依名为林。草丛小故。可以譬于因中之功小。林木大故。可以对果上之德大。此而推之。功德丛林通对因果。于义则便。第二通释禅。三翻并对因果。所以者何。如思惟修。虽言据因亦得对果。何以故。定中静虑即是思惟。乘上益下。故名为修。此可以数人九修中乘上修义为类故。于果中亦得说思惟。因中亦得说定者。如十大地心数。散心尚得言定。何况行者专心敛念。守一不散而不名定。故知因中亦得说定。因中亦得名功德丛林者。因中功义前已说之。由运功故即成行因之德。果中德义说亦如前。所言功者即是功用。果上有寂静离过。神通变化益物之用。故名为功。因之与果悉是众善功德之所成故。通言功德丛林。复次诸经论中。翻名立义不同。或言禅名弃恶或言疾大疾住大住。如是处不同。不可偏执。第二翻释不共名。不共名者。即是波罗蜜。亦为二意。一者翻名二者解释。就第一翻名中。略出三翻不同。一者诸经论中。多翻为到彼岸。二摩诃衍论中。别翻云事究竟。三瑞应经中。翻云度无极。第二释此三翻。亦为二意。一别二通。此皆对事理名义。第一别释。言到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妙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度涅槃彼岸。故知约理定以明波罗蜜。言事究竟者。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摩诃衍云。菩萨因禅能究竟众事。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此据事行说波罗蜜。言度无极者。通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合而言之。故云度无极。此约事理行满说波罗蜜。第二通释三翻。并得同对事理俱随缘化物。故立异名。所以者何。若言无相之慧。能度生死故为理行者。今言理中。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岂论无相之慧能度生死。终是就事作此说也。事究竟。亦是从理立名者。若缘理而起事行。当知说事究竟。亦是约理名波罗蜜。度无极亦未必一向就事理无极名波罗蜜。所以者何。诸佛随缘利物出没不定无极。或时对事。或时对理。岂有定准。当知三名理事互通。未必偏有所属。余例可知。释波罗蜜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自当广明第三料简。如摩诃衍论中云。问曰。背舍胜处一切处等。何故不名波罗蜜。独称禅为波罗蜜。答曰。禅最大如王。言禅波罗蜜者。一切皆摄。是四禅中。有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无量心。五神通。练禅自在定。十四变化心。无诤三昧愿智顶禅首楞严等诸三昧。百则有八。诸佛不动等百则二十。皆在禅中。若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说禅则摄一切。若说余定则有所不摄。故禅名波罗蜜。复次四禅中智定等。故说波罗蜜。未到地中间禅。智多而定少。四无色定多而智少。如车轮一强一弱则不任载。四禅智定等。故说波罗蜜。复次约禅说波罗蜜。则摄一切诸定。所以者何。禅秦言思惟修。此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当知诸定悉得受波罗蜜名如大品中。说百波罗蜜。亦说背舍胜处等。皆名波罗蜜。但四禅在根本先受其名。非不通于余定。问曰。上明禅定三昧波罗蜜等。为同为异。答曰。通而为论名义互通。别而往解四法名义各有主对。所以者何。根本四禅但名禅。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罗蜜。无色但名定。非禅三昧亦不名波罗蜜。未到地禅中间。虽非正禅定。是方便故。或名禅或名定。非三昧亦不名波罗蜜。空无相等但名三昧。非禅定亦不名波罗蜜。背舍胜处。六通四辩等。具有禅定三昧等三法。而不名禅定三昧。亦非波罗蜜。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为定不名禅三昧。亦非波罗蜜。有觉有观。及师子超越无诤等。亦具三法。但名三昧不名禅定。亦非波罗蜜。愿智顶等具有三法。但名禅不名定三昧。亦非波罗蜜。九种大禅。及首楞严等。并具四法。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即是波罗蜜。若用首楞严心。入前三法中。一切皆名波罗蜜。故百波罗蜜中。一切法门。皆名波罗蜜。今略对四法分别如前。若诸大圣善巧随缘利物。则言无定准解释(云云)。故诸经论中出没立名。其意难见不可谬执。而经论中。多约禅明波罗蜜者。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是以独禅得受波罗蜜名问曰。禅波罗蜜但有一名。更有余称答曰。如涅槃中说。言佛性者。有五种名。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亦名中道。亦名金刚三昧大涅槃。亦云禅波罗蜜。即是佛性。故知诸余经中所说。种种胜妙法门。名字无量。皆是禅波罗蜜之异名。故摩诃衍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