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第七卷(4)

圣人得能舍 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 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 苦乐今亦断 舍念清净心 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乐 无常动故弃 欲界中断忧 初二禅除苦 是故佛世

  圣人得能舍  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  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  苦乐今亦断
  舍念清净心  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乐  无常动故弃
  欲界中断忧  初二禅除苦
  是故佛世尊  第四禅中说
  先已断忧苦  今则除苦乐
  今此四行偈。具明修证四禅之相。今释第四禅开为三意。一释名。二明修习方法。三明发相。第一释四禅名者。禅名支林。四禅揽四支成定。于第四心中证得故。名四禅。犹是无觉无观三昧圣默然摄。亦名不动定。地持经说名舍俱禅。此定发时。体无苦乐。与微妙舍受俱发。此定与舍根相应故。名舍俱禅。第二明修习方法者。如上一行偈说。是乐圣人得能舍。余人舍为难。若能知乐患。见不动大安。佛此偈具明修四禅方便。所以者何。行者欲得四禅。当应深见三禅过患。云何见过。初欲得乐。一心勤求。大为辛苦。既得守护爱着。是亦为苦。一旦失坏。则复受苦。是故经说。第三禅中乐无常动故苦。又此乐法。覆念令不清净。行者既深见三禅乐有大苦之患。应一心厌离求四禅种不动定。尔时于三禅边地。当修六行方法。例如前说。亦应用于三法除遣。一不着。二诃责。三观析。行此三法。即三禅谢灭。而四禅未到中间。必有定前发。与观相应等相貌。并如上说不同。忧喜过如前说。第三释四禅发相。此如上三行偈说证。例前开为六意。一正明证四禅。二明支义。三明体用。四明浅深。五明进退。六明功德。第一明四禅发相。行者因中间禅。修行不止。得入未到地。心无动散。即四禅方便定。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眷属。类如前说。但无事用喜乐动转之异。尔时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绝诸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是名世间真实禅定。无诸垢染。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亦无若干种种色相。而内成就净色之法。何以得知。若无净色根本。则不应于定中。对因缘时。发种种色。如通四无量心胜处一切处变化等色。并依四禅。若以不见诸色。谓言无色者。应如虚空处定。三种色灭。一切色法。悉不得现。今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而于定法无所损减者。当知是真色定。譬如明镜体是净色故。随对诸色一切得现。若无净色为本者。终不于虚空中现诸色像。复次此四禅种智定一心故。念常清净。亦名不动定。亦名不动智慧。于此禅中。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霔雨说法。莫不从此定出。如经说。佛于四禅为根本。第二明支义。四禅有四支。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念清净支。四一心支。不苦不乐支者。此禅初发与舍受俱发。舍受心数不与苦乐相应故。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者。既得不苦不乐定。舍下胜乐。不生厌悔。复次真定。以发未得成就。若心进胜定。则便随念动转。不名无动定。是故定发心不念着。自能舍离故。名舍支。禅定分明等智照了故。名念清净支。定心寂静。虽对众缘心无动念。名一心支。若次第明支义。如今说。通而为论。于初一支。即具四支。问曰。何故大集明不苦不乐支为第三。此中云何为初。答曰。前后皆有所以。今约发说。彼据成就而立。例如三禅立乐支前后不定。第三体用者如缨络经说。四禅四支为用。第五默然为体。第四浅深。第五进退。例上可解。第六功德者。四禅亦具离过善心二种功德。如大集经说者。离五盖具四支。而独四禅有离忧喜苦乐之过善心。敬信惭愧等及六善法。悉从不动定四禅而发功德善根。深厚倍胜于上。类前可解。问曰。今明行菩萨道。应说诸法实相甚深空定等。何故说于凡夫四禅世间有漏生死虚诳之法。答曰。不然。如释论中设问答。曰是般若波罗蜜论义中。但说诸法相空。菩萨云何于空法中能起禅定。答曰。菩萨知诸五欲及五盖。从因缘生。无自性。空无所有。舍之甚易。众生颠倒因缘。着此欲事。贪少弊乐。而离禅中深妙定乐菩萨为是众生故。起慈悲心。修行禅定。系心缘中。离五欲除五盖。入喜初禅。灭觉观。摄心深入内清净得微妙喜。入第二禅。以深喜散之故。离一切喜。得遍满乐。入第三禅。离一切苦乐。一切忧喜。及出入息自断。以清净微妙舍。而自庄严。入第四禅。是菩萨虽知诸法空无相。以众生不知故。以禅相教化众生。若有诸法空。是不名为空。亦不应舍五欲而得禅。无舍无得故。今诸法空相。亦不可得作是难言。若诸法空。何能得禅。复次若菩萨不以取相爱着故。行禅如人服药。欲以除病。不以为美。为戒清净。智慧成就故。行禅菩萨。一一禅中行大慈观空。于禅无所依止。以五欲粗诳颠倒故。以细微妙虚空法治之。譬如毒能治诸毒。复次释论又说。譬如国王见子从高崖坠落。恐必定死。即以软物接之。不令身命损毁。菩萨亦尔。见众生远离波若。颠倒坠落故。说四禅空法。以接众生。不令损失法身慧命。是故今辨行菩萨道。略明四禅。于义无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