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宗镜录 第二十五卷

宗镜录 第二十五卷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
宗镜录 第二十五卷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心。称之曰妙。莲华以出水无著为义。即喻心性。随流堕凡而不染垢。返流出尘而不着净。乃至下之七喻。比况皆同。火宅。即是第八识体。起四倒八苦之火。烧三界五阴之身。鬼神。配利使诸见之边邪。禽虫。喻钝使根随之烦恼。乃至一切经教。无量法门。或譬喻说。或因缘说。或广略说。或横竖说。所有名相句义。皆是心王心所之法。若迷一念心。执着外境。随处生着。即入火宅义。若悟一念心。通达一切。无非实相。即出火宅义。但是生烦恼时有业留处。即是系缚。即是生死。若了烦恼性空无有业处。即是解脱。即是得道。如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如云不得一法。即与授记。是斯旨也。若信解品内。法喻之文。长者。即是心王。穷子。即是妄念。一念才起。五阴俱生。背觉合尘。名为舍父。伶俜五趣。号五十年。归家。是返本还原。付财。是悟心得记。三草二木。同会一心。化垒草庵。即示真实。系珠。指怀中之佛性。凿井出心地之智泉。乃至观音品中云。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者。即众生十使利钝烦恼。遍一切处恼乱行人。称为怨贼。若遇顺境而起软贼。即是华箭射体。若遇逆缘而起强贼。即是毒箭入心。利使见贼烦恼遍一切处者。如经云。处处皆有。魑魅魍魉。以依言执法。随处起见解故。若钝使怨怨烦恼遍一切处者。如经云。诸恶虫辈。交横驰走。以触目睹境。逆顺交驰。念念憎爱。随处动结故。有一商主者。即是心王。将诸商人者。即是眼等六识。商人。货易珍宝义。若眼商人。被色尘所易。货眼自性之珍宝。若耳商人。被声尘所易。货耳自性之珍宝等。赍持重宝者。即是俱怀佛性。经过险路者。即是三界之险有。六趣之迷津。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即是意根能起随念计度之分别。常引导五根入于善恶。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即得解脱者。若了一心。则无外境。眼不为色所劫。乃至意不为法所劫。即当处解脱。所以华严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即是于一心中。能了万法。互生互灭。无有自性。万境皆空。不为所怖。即是以无畏施于众生。于此根尘怨贼。即时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者。六根都会一心。即是俱发声言。才了唯心。诸境自灭。即是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以无法对治。不生欣戚故。所以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如法华名相云。经云。色涅槃。受想行识涅槃。此中亦尔。色法华。受想行识法华。经云。色非染非净。色生般若生。色性虚微名妙色。体。自离假名为法。色无尘垢。借喻莲华。文字性空。目之为经。经者。以身心为义。如来在乎阴界。阴界即如。何异之有。略统始终以为心要。启发心路。名之为序。悟心将发。达本来空。即是悟佛知见。一色寂灭。一切色亦然。一切声亦然。即是十方佛同说法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此是何物法。并是眼法。乃至意法。身心皆寂灭。佛子。行此寂灭道。即是佛也。所以古师云。妙法者。是如来灵智体也。或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方广者。是一心所证之法。佛华严者。即一心能证之人。摄所归能。人法冥合。皆是一心。大者。即是凡圣一心真如体大。以真如性遍一切处故。方者。即是真如相大。能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广者。即是真如用大。能生世出世间诸善根故。佛者。是一心无作之果海。华者。是一心万行之因门。严者。是一心妙用之庄严。经者。是一心真如无尽之妙理。如破尘所出之卷。仰空所写之文。乃至八十卷中。所有长行短颂。一文一字。如善财所见五十三位善知识。若人若神。或男或女等。一一皆是自心逐位所证法门。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此宗镜一乘之理。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或托事说。或立况说。若大乘中所明。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而显异法。多是一事表一法。如室表慈悲。衣表忍辱等。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无尽德。随一事即摄无尽。以称性为事。事何有尽。从真起相。相复何穷。又三乘所说教门。但以别教而诠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圆宗者。而教即是义。以一法才兴。即一切无边万法。皆悉同时具足相应故。此一法外。更无余法。所以经云。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以一心能生一切万法。演出无边义趣。展即遍满法界。还摄种种法义。归于一心。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即卷常舒。如来于一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草木四微。从地而生。还归地灭。犹波浪鼓动。依水而起。还复水源。故经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故清凉疏云。华严经者。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或名维摩经者。此云净名。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莹。处凡而不垢。在圣而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所言名者。以心无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说。以四海之渺弥。摄归毛孔。用须弥之高广。内入芥中。飞佛土于十方。未移本处。掷大千于界外。含识莫知。日月悬于毫端。供具现于体内。腹纳劫烧之焰。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风。身无损减。斯皆自心转变。不动而远近俄分。一念包容。无碍而大小相入。天台疏云。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此是明不思议之大用也。正以实慧与真性合。故得有斯莫测之用。此如大智论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若须弥高广。内于芥子而无增减。亦不迫迮。不觉不知者。具不思议解脱者。迹居依报之境。得自在也。此义难解。有师言。神力能尔。今谓不思议性。非天人修罗佛之所作。神力何能尔。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之小大。何得入也。今解。华严经。明一微尘有大千经卷。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子。无相妨也。下诸不思议事。穷劫说不能尽。皆是此意耳。所以然者。此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观众生心行。得诸佛解脱。住此解脱。则能现如是种种不思议事也。所以然者。诸方便教。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脱。是思议解脱。如得玻璃珠。不能雨宝。大乘圆教。明菩萨中道圆真真性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如得如意珠。能雨大千宝也。见众生心行真性。得芥子须弥真性。一如无二如。若得芥子真性之小。能容须弥之大。得须弥真性。则须弥之大。不碍芥子之小。举此一意。可以例下诸事也。而言其中众生不觉。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者。众生既不见小大真性之理。岂觉知也。其有得度之机。即见此事也。又若能观此真性。入观行即。相似即。因此必得如来灭度。故言乃能见之。故法华经明六根清净云。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也。经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者。正报得自在也。若会海水不思议真性。即是一毛不思议真性者。能以海水入一毛孔。于正报之身。无所妨损也。辅行记释云。且约一念刹那心所起。故言小也。即此一念。具足法身一切佛法。即是能容须弥之大。大小常遍。理事无碍。事理本来相即故。所以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只指凡夫一念刹那心。具足难思法身之体。本来相在故。是故方便教中之人。迷于相在不思议理。纵闻常住。解惑分岐。故别教道中。仍存异解。唯于圆教。始末一如。故五分法身。不逾凡质。所以云。欲见如来心。但观众生心。则诸佛众生。是名。心常契旨。有识无情。是号。法本同原。认名号而世谛成差。观体性而真门一等。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菩萨于净身。悉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古释云。何意不见。有我相故耳。无我即见性。了人法二空。真心自现。即是净身。于真心中。世间所有一切境界悉于中现。故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性空无伴名独。若取阴界入。即名余人。为阴所覆。不见自性。庞居士偈云。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所以诃秽食。纯说波罗蜜。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过去既如然。现在还同一。若能达此理。无求总成佛。牛头净名私记云。经明于一毛孔中见摩耶身。摩耶胎中行无量步。如不可说微尘世界阔。一日行无量步。是何物法门。亦作室中容三万二千师子座说。又作须弥入芥子说。涅槃经中。作藕丝悬须弥山说。大品中作针锋上无边身菩萨名说。只是一意。一解千从。当于观智心行中求。若事相上看终不得。经云。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明一切法。当体自解脱。色大故般若大。色如虚空。万法例尔。故知诸佛凡有所说。虽约事言。皆是即相明宗。终无别意。故法华经云。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宗一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