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宗镜录 第五十九卷(3)

问。如何是能遍计自性之理 答。准护法云。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唯说意识能遍计故 问。如何是所遍计自性之理 答。准摄论云。是依他起。

  问。如何是能遍计自性之理
  答。准护法云。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唯说意识能遍计故
  问。如何是所遍计自性之理
  答。准摄论云。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慈恩云。三性之中。是依他起。言所缘。必是有法。遍计心等。以此为缘。亲相分者。必依他故。不以圆成而为境也。谓不相似故
  问。三性中遍计是妄想。即无。依他属因缘。是有不
  答。此二性能所相生。俱无自体。何者。因妄想故立名相。因名相故立因缘。若妄想不生。名相何有。名相不有。因缘即空。以万法不出名故。楞伽颂云。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释云。此破妄想遍计性也。如二乘修诸观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也。以无青处见青。由心变故。于一色境。种种不同。譬凡夫妄见生死。亦是无生死处妄见生死也。又经颂云。譬如种种瞖。妄想众色现。瞖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此破因缘依他起性也。如目瞖所见。差别不同。彼实非有缘所起法。斯则妄想体空。因缘无性。即是圆成究竟一法。如明眼人。见净虚空。况一真心。更无所有
  问。此三性中。几法是假。几法是实
  答。识论云。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法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释云。遍计。有名无体。妄情安立。可说为假。谈其法体。既无有相。非假非实。非兔角等。可说假实。必依有体总别法上。立为假实故。依他。假有三种。一聚集假者。如瓶盆有情等。是。聚集法。多法一时所集成故。能成虽实。所成是假。二相续假者。如过未等世。唯有因果。是相续性。多法多时上。立一假法。如佛说言。昔者鹿王。今我身是。所依五蕴刹那灭者。虽体是实。于此多法相续假。立一有情。至今犹在故。三分位假者。如不相应行。是。分位性。故皆是假。一时一法上立。如一色上。名有漏。可见。有对。亦名色等。并是于一法上。假施设故。若彼实者。应有多体。其忿恨等。皆此假摄。心心所色。从因缘种生。故说为实。又三性者。即是一性。一性即无性。何者。遍计无相。依他无生。圆成无性。解深密经云。瞖眼人。如遍计。现青黄。如依他。净眼。如圆成。摄论云。分别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缘四尘相。分析此藤。但见四相。不见别藤。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藤非实有。以离四尘外。无别有藤。所以论偈云。于藤起蛇知。见藤则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则例如藤上妄生蛇想。摄论云。菩萨不见外尘。但见意言分别。即了依他性。云何了别。此法。若离因缘。自不得生。根尘为因缘。根尘既不成。此法无因缘。云何得生。依初真观。入依他性。由第二真观。除依他性。则唯识想息。意言分别显现。似所闻思一切义。乃至似唯有识想。皆不得生。生缘有二。谓分别性。及依他性。分别性已灭。依他性又不得生。既无二境。故一切义。乃至似唯识想。皆不得生。唯识想尚不得起。何况余意言分别而当得生。菩萨住何处。唯住无分别。一切名义中平等平等。又依二种平等。谓能缘所缘。能缘即无分别智。以智无分别。故称平等。所缘即真如境。境亦无分别。故称平等。又此境智。不住能取所取义中。譬如虚空。故说平等。平等。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此位不可言说。以自所诠故。证时离觉观思惟分别故
  古德问云。我见所缘影像若是依他有者。应有依他性实我
  答。此相仗因缘生。但是依他性幻有之法。而非是我。由彼妄执为我故。名妄执。此有两重相。约此相从因缘生。有力能生心。此乃是有。名依他性法。于此不称所执法义边。名遍计所执。乃名为无。如人昏冥。执石为牛。石体不无。我见所缘缘。依他相有。如石本非牛。妄心执为牛。此所执牛。其体全无。如相分本非我。妄心执为我。此所执。其体全无。但有能执心。而无所执我。谓于此石处。有所缘石。而无所执牛。于此相分上。有所缘法。而无所执我。又况云。如南方人不识驼毛。曾于一处闻说龟毛。后忽见驼毛。由不识故。妄谓驼毛以为龟毛。此所见驼毛是有故。如依他性法。其驼毛上无龟毛。妄心谓为龟毛。如所执实我法故。论云。有义。一切及心所法。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名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名遍计所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