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宗镜录 第九十八卷(5)

龙牙和尚云。夫言修道者。此是劝喻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

  龙牙和尚云。夫言修道者。此是劝喻之词。接引之语。从上已来。无法与人。只是相承种种方便。为说。出意旨。令识自心。究竟无法可得。无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萨涅槃。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譬如人欲得诸流水。但向大海中求欲识万法之相。但向心中契会。会得玄理。举体全真。万像森罗。一法所印
  德山和尚云。若有一尘一法。可得。与汝执取生解。皆落天魔外道。只是个灵空。尚无纤尘可得。处处清净。光明洞达。表里莹彻。又云。汝莫爱圣。圣是空名。更无别法。只是个炟爀灵空。无碍自在。不是庄严修证得。从佛至祖。皆传此法而得出离
  牛头下佛窟和尚云。若人不信一文殊说。十方文殊一时说。一佛涅槃。一切诸佛俱涅槃。何以故。不达色根本故。问。了色性无所有是本不。答。此是住观语。非是即事见根本。若即事见者。只汝生老病身。及无明淫怒。是色根本。事外无理故。是以若了一色根本。即举十方色同。名为一说一切说。一涅槃一切涅槃。当知色体无性。性无不包。又云。虽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坏凡夫。谓别有殊胜在心外者。即堕魔网。我今自观身心实相作佛。即是见十方佛同行同证处。问。佛身无漏戒定熏修。五阴不缚不脱。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经云。众生不善五阴之身。亦不缚不脱。甚令人惊疑。答。若向众生五阴外。别有诸佛解脱。无有是处。只了众生自性。从本已来。无有一法可得。谁缚谁脱。何得更有缚脱之异。问。经云众生与佛平等。无有缚。脱何得六道众生沉沦不得解脱。答。众生不了色心清净。妄想颠倒。不得解脱。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实无缚脱。问。作何观行忏悔。临终免被业牵。答。汝须深信诸佛所行所说处。与我今日所行所说处无别。乃至成佛尚不得涅槃相。何况中间罪福妄业可得。此是真实正知正见。真实修行。真实忏悔。但于行住坐卧不失此观。临终自然不失正念
  佛窟下云居和尚。心境不二篇云。世出世间。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才起。万像分剂。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见。既有所见之念。又有能见之心。将知念即是境。见即是心。所见之念。便成色蕴。能见之心。便成四蕴。经云。五蕴是世间。一念具五蕴。一一蕴中。皆具五蕴故得一不碍多。多不碍一。所以心境交通。互为宾主。经云。境智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即是一尘含法界。一一法皆遍也。观自一念动。即恒沙世界一时振动。观自一念常定。即六道众生悉皆常定。若谛了一念之体。即恒沙世界常现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性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是无尽藏。问。何者是法身。答。心能生恒沙万法。故号法家之身。经云。一念心尘中。演出恒沙偈。时人自不识。问。真法幻法。各有种性不答。佛法无种。应物而现。若心真也。一切皆真。若有一法不真。真义则不圆。若心幻也。一切皆幻。若有一法不是幻。幻法则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则不圆。迷时人逐法。悟罢法由人。森罗万像。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原。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
  先洞山和尚心丹诀云。吾有药。号心丹。烦恼炉中炼岁年。知伊不变胎中色。照耀光明遍大千。开法眼。睹毫端。能变凡圣刹那间。要知真假成功用。一切时中锻炼看。无形状。勿方圆。言中无物物中言。有心用即乖真用。无意安禅无不禅。亦无灭。亦无起。森罗万像皆驱使。不论州土但将来。入此炉中无不是。无一意。是吾意。无一智。是吾智。无一味。无不异。色不变。转难辩。更无一物于中现。莫将一物制伏他。体合真空非锻炼
  先曹山和尚云。古佛心墙壁瓦砾是者。亦唤作性地。亦称体全功。亦云无情解说法。若知有。这里得无辩处。十方国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砾。虚空与非空。有情无情。草木丛林。通为一身。唤作得记。亦云一字法门。亦云总持法门。亦云一尘一念。亦唤作同辙。若是性地不知有。诸佛千般喻不得。万种况不成。千圣。万圣尽从这里出。从来不变异。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