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出曜经 第二十八卷(5)

正使五乐音 不能悦人意 不如一正心 向于平等法 正使五乐音不能悦人意者。彼修行人志在禅定。分别五阴成败所趣。正使诸天作倡伎乐。欲使此人心意动

  正使五乐音  不能悦人意
  不如一正心  向于平等法
  正使五乐音不能悦人意者。彼修行人志在禅定。分别五阴成败所趣。正使诸天作倡伎乐。欲使此人心意动转此事不然。何以故由心正见无颠倒故。是故说曰正使五乐音不能悦人意不如一正心向于平等法也
  最胜得善眠  亦不计有我
  诸有心乐禅  不乐于欲意
  最胜得善眠亦不计有我者。如修行人不计吾我染着荣职。宁取冷石宛转土中。不以缚着之心卧于高床帏帐之内。是故说曰最胜得善眠亦不计有我也。诸有心乐禅不乐于欲意者。入定之人心不移变。当入定时寂无音响。千车同响万雷同震不能令入定之人离于正受。所以然者由其心意得普慈故。是故说曰诸有心乐禅不乐于欲意
  最胜踊跃意  亦不见有我
  诸有心乐禅  不乐于欲意
  最胜踊跃意者。见无我之人。分别内外所出四大。一一解了虚而不真。是故说曰最胜踊跃意亦不见有我诸有心乐禅不乐于欲意也
  诸结永以尽  如山不可动
  于染无所染  于恚不起恚
  诸结永以尽如山不可动者。如彼行人诸结永尽。内外清净无有瑕秽。意犹金刚不可沮坏。亦如泰山不可移动。何以故。由其执心甚牢固也。处欲不污在祸不惧。形神俱虚无可恋着。是故说曰诸结永以尽如山不可动于染无所染于恚不起恚也
  诸有如此心  焉知苦踪迹
  无害无所染  具足于戒律
  于食自知足  及诸床卧具
  修意求方便  是谓诸佛教
  诸有如此心焉知苦踪迹者。如彼行人练精其心去诸秽着。意存断结日进不怠。尔时焉知有苦踪迹。是故说曰诸有如此心焉知苦踪迹。无害无所染具足于戒律者。亦不自害复不害人。戒律所说不失次绪。既自修德复以此德转教人民。是故说曰无害无所染具足于戒律。于食知止足及诸床卧具者。如彼行人量食而进亦不贪餮。趣支其命行道而已。所以取膏而膏车者。欲使重载有所致也。如人疮痍以膏傅之。所以傅者欲使新者不增故者除愈。是故说曰于食知止足及诸床卧具也。修意求方便是谓诸佛教者。修行之人采取要义。行中所急者增上心是。是故说曰修意求方便是谓诸佛教也
  行人观心相  分别念待意
  以得入禅定  便获喜安乐
  行人观心相者。如彼行人知心根源。适生即灭不使滋长。知念待之进退分别善恶。永劫以来所修行事。是故说曰行人观心相分别念待意也。以得入禅定便获喜安乐者。入定之人何以故说入定之人。定有三义禅最为首。犹如国王统领四方。正可富于世财无有道财。禅定之人当富道财无有世财。所谓道财者。三十七品禅定三昧诸善之本。乐有二义。或有净乐或有不净乐。不净乐者饮食衣被服饰之具。香华脂粉缯彩幡盖。斯谓不净乐也。有净乐者。入禅正受淡然无为无他异想。是谓有净之乐也。是故说曰以得入禅定便获喜安乐也
  护意自庄严  嫉彼而营己
  遭忧不患苦  智者审谛住
  护意自庄严嫉彼而营己者。彼修行者。恒护结使缚着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使众想杂错其间。复以三十七品七觉意花而自庄严。是故说曰护意自庄严嫉彼而营己也。遭忧不患苦智者审谛住者。彼修行人以得入无畏之处。智者神审谛而不移动。是故说曰遭忧不患苦智者审谛住也
  人不守护心  为邪见所害
  兼怀调戏意  斯等就死径
  人不守护心为邪见所害者。行人不守护色声香味细滑法。其有众生修习邪径。便当趣于地狱饿鬼畜生之道。不习邪见者生天上人中。处在中国不在边地八不闲处。是故说曰人不守护心为邪见所害也。兼怀调戏意。斯等就死径者。行人所以迷于道者。皆由阴盖所覆。不得窥看智能光明。加复调戏。五盖所覆重云所翳。欲得见慧明者此则不然。命终之后必趣死径。是故说曰兼怀调戏意。斯等就死径也
  是故当护心  等修清净行
  正见恒在前  分别起灭法
  是故当护心等修清净行者。彼修行人恒常拥护心意。行威仪法舍于非法。可行知行可坐知坐。进止行来不失其仪。是故说曰是故当护心等修清净行也。正见恒在前分别起灭法者。人之修德深自知己。如家有财主自能别。行道之人亦复如是。涉八直之正路御四驶之秽浊。执智能之庭燎照三毒冥室。分别起灭之所由。归之一定而无碍。于中取道有何难乎。是故说曰正见恒在前分别起灭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