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
历史
天台山下方广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风景区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据传是五百罗汉应真显化的地方,故下方广寺以五百罗汉道场而著称。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
方广寺风光(1)(20张)(公元五零三年)。南岳高僧之一的惠海来到这八座青峰围绕的狭长山谷中,见此地与世隔绝,岩壑幽邃,就在这里结草为庵。据《一统志》载: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五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南岳山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当天晚上,山谷中乌去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这就是《南岳志》上记述所谓“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故事。
据《南岳志》记述,这座六朝时的古刹,在唐代曾改名为方广圣寿寺,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者大师初来天台山,度石梁,夜宿定光禅师的草庵(石桥庵)。“石桥庵”,即东晋昙猷和尚隐居的地方,是方广寺的前身。“石桥庵”的存毁年代已无从考证。据《天台山全志》记载:下方广寺正式建寺始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后毁于火。宋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八年)复建。
天台方广寺
宋初又赐名方广崇禅寺。寺院经过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屡修屡废,屡废屡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居士葛一鹏又重兴。
衡阳方广寺
在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三四年),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人受巡抚褚胤锡委托,再次筹款,重新修建。经过两年时间,方广寺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后来虽然失败,从此以后方广寺却声名远播。
不久,方广寺毁于大火,“门庑不设,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藩的曾任陕甘总督的弟弟曾国荃重新修建,费资白银二万余两,才成为现在的规模。
方广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处境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
方广寺
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虻难?
请,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就在这年冬天,他们踏雪来到南岳,朱熹此时不禁诗兴大发,七在之内,二人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方广寺写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永享儒家的香火。
方广寺的特点是:寺深、山深、林深,文化渊源深。
编辑本段
天台山上方广寺募修三圣殿疏
方广寺
天台为东南第一名山,上方广乃天台开山之第一古寺也。溯自东晋昙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为开山,创建此寺。初名石桥寺,以在石桥之侧,过石桥则有方广寺,乃五百应真寄居之圣寺,非道邻应真者,莫能一见。猷师曾入其寺,受斋而出,知其为应真之所示现无疑。后人慕应真之胜迹,遂名石桥为方广云。方广寺之最高处,为西方三圣殿,向为念佛堂。正殿三楹,供三圣像,以作礼念之所。两边二楹,以作念佛僧安住之舍。窃以法门无量,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故古今出格高人,莫不注重此法,自行化他,以期一切同人,咸于现生超凡入圣也。方广寺之三圣殿,历年久远,材木腐朽,早宜重新,奈住持以资斧无出,且待时机。今年三月初,来一客僧,住其中念佛,颇着勤恳。至四月初四夜,自化其身于三圣殿,及寺众咸知,则火已大炽,无法挽救矣。然幸只烧此处,余未延及。不知此僧特欲重新此殿而为此举耶?抑山灵欲重新而使彼为此举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