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化城寺(2)

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馆藏文
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馆藏文物一千八百余件。全寺面
  化城寺
积三千五百平方米。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批准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编辑本段
建筑布局
 
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第一进为灵官殿,进深16.5米,面阔五间,有两个小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第二进为天王殿,宽20米,进深20.5米,敞厅堂,有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伴廊。殿厅上方的藻井,四周镶画板一圈,呈满天星斗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第三进为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殿宇门楣以上为水纹格棂。殿梁上,原悬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题赐匾额,在十年动乱中被烧为灰烬。殿门正面佛像台基乃汉白玉砌成。大雄宝殿正止方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藻井的八角部共雕饰八条飞龙,加藻井顶端一条矫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蛛。游龙生动多姿,明珠
 
化城寺(5张)光焰四射。殿内有一副“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佛像的造型,虽形状各异,从未有两手下垂的造型,楹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祈求佛的法力使人心公平。最后一进为三层藏经楼,高20米,进深14米,其台基比大殿高2.7米,为明朝建筑。
编辑本段
名称由来
 
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
  化城寺
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
编辑本段
文化传承
 
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正中
  化城寺
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化城寺历代曾遭受多次火灾,现有殿宇多系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唯独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建筑。现在,化城寺已辟为九华山佛教文物展览馆,将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侧的佛教文物和该寺的一些文物珍宝搬迁过来,集中展览。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笔迹,有传说是金地藏王穿过的僧靴和使用的宝印,还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红瓷和青蓝瓷钵,以及从缅甸传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贝叶经等文物。
编辑本段
l临近景点
 
九华山
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蜿蜒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南望黄山
  九华山
,北瞰长江,方圆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灵秀幽静,古木参天。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浏览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
大王洞
位于贵池城西南58公里处牌楼乡穿山村,主洞长22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以水景石景相交融的大型溶洞。洞内规模宏大,景色旖旎,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莲花等千姿百态。进口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