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净居寺

青原山净居寺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十三公里,始建於唐开元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该寺左为象、右有狮、後依安隐、前仰侍郎。整座寺庙座东
青原山净居寺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十三公里,始建於唐开元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该寺左为象、右有狮、後依安隐、前仰侍郎。整座寺庙座东南朝西北,占地二十馀亩。为面阔三间,三进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庭院特色。目前建成的有天王殿、毗庐阁、七祖塔、禅堂。其中大雄宝殿三面环水、三桥拱立,有如碧波万顷之中托出一座琼楼玉阁,在全国寺庙建筑史上,仅此一例。人称∶得风又得水。
该寺鼎盛时期共建有各类建筑四十七座,属於丛林寺院。西元七○五年前,此地首建有「蓝若」,唐朝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重定(他曾被封为庐陵王),是年即在原址建寺,初名「安隐」,喜宗赐额「安隐寺」,到宋崇宁三年,建寺第三九九年,微宗赐额「净居寺」,一直沿用至今。
净居寺先後曾遭六次毁灭性的破坏,「文革」期间,少数人曾用炸药把七祖塔炸毁,毗庐阁内藏的万卷佛经全部散失,大雄宝殿被农民用做牛栏。
一九八三年,净居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一百四十二座重点寺庙之一,一九八四年,吉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修复青原山净居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中央、省、地、市各级人民政府先後拨款二百馀万元,对净居寺进行了大规模重新修复。现天王殿四百五十平方米,大雄宝殿五百平方米,毗庐阁六百八十平方米,钟楼、鼓楼一一○八平方米,七祖塔二百四十平方米,禅堂一千平方米。寺内佛具一应俱全,内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经》各一部。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了「净居寺」、「大雄宝殿」匾额。寺内每日按寺规进行宗教活动,常住僧二十馀人,体光法师任方丈,主持日常事务。净居寺重现金碧,雄姿不减当年。为此,广州市光孝寺也特送来镇山之宝千斤玉佛,大院内当年七祖栽下的前年古柏栽久枯数年之後也忽发新枝,映照出国泰民安的吉祥之意。二零零七年,青原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 二零一零年,净居寺被评为全国和谐寺院。
编辑本段
历史
 
净居寺由唐朝神龙元年的「安隐」发展而来,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山祖、唐代高僧、禅宗青原派系(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的鼻祖──行思禅师系吉安地区安福县人,自幼足具慧根,八岁出家,敬奉六祖十五载,於唐开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四十一岁时回净居寺弘扬禅宗顿悟学说。是他开创了禅宗青原派系,他恪守六祖惠能大师的「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不立文字,把禅宗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道德修行,成为佛教禅宗一代祖师,世尊七祖。当时,建寺成了我国南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佛教道场。其中造其堂奥,传其心宗者,有衡山希迁石头禅师、药山伊禅师、天台韶国师、清凉秋禅师、永明寿禅师,他们各处发展的结果,终於形成了青原派系──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庐陵米贵贱、传与後人猜」已成千古佳话。
到了宋代,净居寺不如七祖在世时那麽昌盛,但「地以名贤重」,它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南宋时期经传日本,南亚各国到青原礼谒者纷至 来。
据青原山志记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名相姜公辅、名臣段成式;宋代黄庭坚、向敏中、杨万里、周必大、李纲、文天祥;元代吴澄;明代李东阳、谌若水、王守仁、邬守益、解缟、方以智;清代施闰章、乾隆皇帝、翁方纲;近代毛泽东、朱德及民国人物刘峙、上官云湘、顾祝同等都曾先後游览过净居寺,有的还题诗、留字,以抒发其向往之情。唐代的大和尚鉴真、宋代的惟信禅师、明代的笑峰大师也都曾住锡青原。曹溪宗风复而大振,净居寺以其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现日本佛教界百分之八十的佛教弟子都属於中国曹洞宗,他们皈依的祖师希迁石头和尚是弘济禅师的高足。众僧们怀著对七祖的崇奉之心,先後多次来到净居寺礼拜七祖。其中日本驹泽大学、花园大学、京都大学的佛学家、教授椎名宏雄、柳田圣山、圆通幸温等都曾率领「日本禅宗史迹百旅」到此寻宗拜祖、顶礼膜拜。日本禅宗祥龙寺主持菅应峰、兴国寺主持良辩等曾多次带领日本僧侣为正在修复的「唐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捐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