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安庆乃历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该城之东南,它上接九华山图库,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
 
迎江寺(5张)安庆迎江寺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
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该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 、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建筑在高台上,十分雄伟,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毗庐殿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有发戏、提栈,无斗拱。藏经楼为现代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筑。
 
迎江寺风景(19张)寺内文物珍藏十分丰富,最有价值者为明朝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附《心经》 )。此经用金水在瓷青纸上写成,赵体楷书,笔法庄重秀逸;经书中有50幅佛像和菩萨度化众生图,画法技术高超,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此外还有清人翁同、曾国藩等人的竹书扇面;近人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山水花卉作品;当化画僧懒悟大师的禅机国画。另有明清时代的各类碑记九块。振风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存的振风塔共七层,高60米。塔身平面形状为正八边形,底层边长约5.5米,两对边距离约13米,逐层收缩。塔内空心,有石级直通塔顶。
  迎江寺
万佛塔二层由塔外入口,三层以上设在两道正八边形夹墙之间。塔中心八角瓜皮顶空另有三或四面设供涵直通塔外,石级出入口设在拱涵一侧,无拱涵之塔面设一拱形壁龛,各层拱涵或壁龛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内供六百多座砖雕佛像,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各壁佛,使佛灯常明。塔底层高一宽约三米的有柱长廊,两层以上设无柱长廊,檐角发戏,戏下系铜铃,梵声常鸣。
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勒座,上接覆钵、相轮、瓶等,以铜轴相连构成塔刹。振风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江寺建立以来,历朝香火兴盛,延绵不绝。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来,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恢复了丛林制度,办起了素餐馆,实现了以寺养寺。迎江寺的殿堂楼阁也都修葺一新,成为安庆市的一颗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迎江
  迎江寺
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由僧涵万募化而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在此基础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书敕名“护国永昌禅寺”。
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修大殿和山门,至此迎江寺方成规模。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图库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