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真如禅寺(2)

唐代以来,香火缭绕,高僧辈出。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及二百多座
唐代以来,香火缭绕,高僧辈出。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留著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及二百多座中外历代高僧墓塔。
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毁於日军的炮火,只有卢舍那佛铜像在残瓦断壁中闪现,「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阳」。
一九五三年虚云老和尚主持了重建工作,他以百岁高龄率僧众开荒垦地,躬耕陇亩,打地抛砖,重建寺庙,再塑佛像。至一九五九年,殿堂僧舍相继落成,建筑面积约六千六百二十一平方米,新塑寺内佛像五十馀尊,有一百二十多名僧人住持。虚云老和尚圆寂后,性福、海灯法师相继担任真如寺住持。正如传印法师所述,僧人成立了僧伽大队,「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坐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俨然百丈家风。」
虚云老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年)近代著名高僧,俗姓萧,晚年自号虚云,原籍湖南湘乡。少年出家于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涌泉寺,后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并受衣钵,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法嗣。曾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常以野菜充饥。二十七岁离开鼓山云游,四处拜师学禅。为报父母养育之恩,用三年时间三步一拜地从普陀山一直拜到五台山。又曾从西藏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朝礼佛迹。据说一次开水溅出,茶杯坠地,一声破碎,遂悟透禅关。曾在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寺当住持,一九五三年被礼请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主持振兴禅宗,提倡持戒,实行农禅并举,禅净并重。虚云老和尚弟子众多,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及美洲大陆均有其门徒。虚云老和尚圆寂於此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严重破坏。一九八○年代,政府出巨资对真如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如今殿堂、佛像焕然一新,寺区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由四部分组成:前殿、正殿、藏经楼和偏房。寺旁近处,有历代高僧的墓塔数十座。
真如寺最具特色之处是它的农禅并重的寺风。早在宋朝时,住持法如禅师就提倡,「披 侧立於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可见,宋朝的真如寺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了。明朝时,住持颛愚法师艰苦朴素,与众同劳,深受众僧爱戴。[1]
编辑本段
真如禅寺的发展现状
 
真如寺现有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玉佛殿、禅堂、虚云老和尚纪念堂、寮房等,多为砖木结构的宫殿式重庑双檐大开间,上盖生铁铸瓦。寺属水田一百馀亩、山林三千三百馀亩。寺中尚存千年古银杏十馀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禅师手植者,直径达二米,拔地参天,蓊郁苍翠。寺内还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间铸造的千僧大铁锅等。寺庙周围有历代僧塔二十馀座,寺前还保留著佛印与苏东坡的谈心石以及赵州关、明月湖等字样石刻多处。
出寺门,梯田节节,山坡绿草如茵、灌木成林,沿坡上有溪水环流,水色清碧,终年不涸,名为碧溪。佛印桥飞架碧溪,苏东坡曾为之写下诗句∶「欲与白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听畔有巨石,莹洁平整,石下流水淙淙,石旁古树浓阴,相传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曾谈经论法於此,故名「谈心石」。
登上云居山顶,一泓湖水,长平如镜,拱卫寺门,湖形似月,纹名明月湖。每当红曰初升,金光荡漾,寺殿生辉;入夜皓月当空,满湖明月,映出莲城古寺影像,显得无比恬静!寺僧元凤曾说∶「澄湖高涌乱峰头,照澈晴空古镜湖;...天上云居真绝景,一泓收尽万山秋。」[1]
编辑本段
真如禅寺的禅院特色
 
真如禅寺自建寺以来,如法修持,农禅并重,成为一贯家风,有禅宗最胜道场之誉,为海内外佛子所倾慕。因其规矩严,农事忙,道风好,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
真如禅寺禅修严格,僧众威仪整肃,僧修如法如律,坚持每日早晚功课,用餐过堂;晚饭后坐四支香,每月初一、十五布萨诵戒,以求禅戒并进。一贯坚持利用"三余"(闲者忙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时间安排专修。平日,初发心者必到禅堂听开示,练腿子,参话头。冬天五谷归仓,山上白雪皑皑,这正是用功办道的最好季节,也是真如禅寺一年之中禅味最浓的时候,僧众向方丈和尚告过"生死假"后,不出坡,不上殿,放下万缘,端心正念,从早上4点到午夜12点,不出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每一期7天,七七共49天),待到解七时,往往已是年终岁末了。没有打过禅七的人,是很难体味其中的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