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为大瞑 有目无睹 嗔为尘垢 染污净心 如是嗔恚 当急除灭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 如是种种 嗔毒无量 常习慈心 除灭嗔恚 是为慈三昧门 第三治愚痴法门 若愚痴偏多。当学三种思惟法门。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若久习行当教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问曰。一切智人是有明。一切余人是无明。是中云何无明。答曰。无明名一切不知。此中无明能造后世有。有者无无者有弃诸善取诸恶。破实相着虚妄。如无明相品中说 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德业 而作结使因 如火钻燧生 恶法而心着 远弃于善法 夺众生明贼 去来明亦劫 常乐我净想 计于五阴中 苦习尽道法 亦复不能知 种种恼险道 盲人入中行 烦恼故业集 业故苦流回 不应取而取 应取而反弃 驰闇逐非道 蹴株而躃地 有目而无慧 其喻亦如是 是因缘灭故 智明如日出 如是略说。无明乃至老死亦如是。问曰。佛法中因缘甚深。云何痴多人能观因缘。答曰。二种痴人。一如牛羊。二种种邪见。痴惑闇蔽邪见痴人。佛为此说当观因缘以习三昧 第四治思觉法门 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有三种学人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当教言。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若已习行当教言。数一至十随息入出。念与息俱止心一处。若久习行当教言。数随止观转观清净。阿那般那三昧六种门十六分。云何为数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数一。出息至竟数二。若未竟而数为非数。若数二至九而误更从一数起。譬如算人一一为二二二为四三三为九。问曰。何以故数。答曰。无常观易得故。亦断诸思觉故。得一心故。身心生灭无常相似相续难见。入息出息生灭无常易知易见故。复次心系在数。断诸思诸觉。思觉者。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欲求净心入正道者。先当除却三种粗思觉。次除三种细思觉。除六觉已。当得一切清净法。譬如采金人先除粗石砂。然后除细石砂。次第得细金砂。问曰。云何为粗病。云何为细病。答曰。欲嗔恼觉是三名粗病。亲里国土及不死觉是三名细病。除此觉已。得一切清净法。问曰。未得道者结使未断。六思觉强从心生乱。云何能除。答曰。心厌世间。正观能遮而未能拔。后得无漏道。能拔结使根本。何谓正观 见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护是亦苦 失之忧恼亦大苦 心得欲时无满苦 欲无常空忧恼因 众共有此当觉弃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实不贵重 种种欲求颠倒乐 如六神通阿罗汉 教诲欲觉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净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结毒蛇满心室 缠绵爱喜不相离 既知身戒不可毁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缘纵心乃如是 父母生养长育汝 宗亲恩爱共成就 咸皆涕泣恋惜汝 汝能舍离不顾念 而心常在欲觉中 共欲嬉戏无厌心 常乐欲火共一处 欢喜爱乐不暂离 如是种种呵欲觉。如是种种正观除欲觉。问曰。云何灭嗔恚觉。答曰 从胎中来生常苦 是中众生莫嗔恼 若念嗔恼慈悲灭 慈悲嗔恼不相比 汝念慈悲嗔恼灭 譬如明闇不同处 若持净戒念嗔恚 是人自毁破法利 譬如诸象入水浴 复以泥土涂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种种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众生 而复加益以嗔恼 若起嗔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烧 是故常念行慈悲 嗔恼恶念内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习佛所念 是故不应念不善 常念善法欢乐心 今世得乐后亦然 得道常乐是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