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集部 >

正法念处经 第六十一卷(5)

若人近不善 则为不善人 是故应离恶 莫行不善业 随近何等人 数数相亲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当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乐 善则非苦因 近善增功

  若人近不善  则为不善人
  是故应离恶  莫行不善业
  随近何等人  数数相亲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当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乐  善则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恶增尤苦
  功德及恶相  今如是略说
  常近于善人  则得善名称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轻贱
  常应亲善人  远离于恶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诸恶业
  时孔雀王菩萨。复为诸天。说如是言。若有比丘。有七功德则离恶名。何等为七。一者离众人。二者不乐供养之利。三者知足。能令施主得清净心。四者乐住山谷静处。摄诸善业。五者离于多语。六者若入聚落。不至酒家。七者不作贩卖贸易。比丘若有如是功德正行相应。则无恶名。众人所敬。是故畏恶名者。为最第一。若有比丘。不畏恶名。所得过恶。过于白衣。随意而作。随意而说。于所破戒。心无惭愧。是破戒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畏恶名者。乐空闲处。不乐近于聚落城邑。以知足故。不坏他信。远离一切愦闹之处。于微小过。心常怖畏。如是怖畏恶名比丘。得世间善
  复次第十三法。能多利益。何等善法。所谓不乐着法。此法可爱。若有比丘离着清净。意纯无著。乐于闲静。安住净命。离于忧恼。第一安隐。摄心一处。若遭苦厄。心不怯怖。若他骂辱。不起嗔恚。逢喜不喜。于畏不畏。不亲宗族。自失利益。随所作事。皆悉究竟。于先所作诸恶之业。不生喜乐。不乐观看游戏歌舞。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从邑至邑。从家至家。心不乐着。睡安觉安。不乐着故。清净正行。犹如耆老。魔不得便不着于色声香味触。亦不乐着供养之利。得已舍于不善觉观。精勤断除令其不生。若生恶觉寻即除灭。令不恼心。如是比丘。尚能精勤灭不善觉。况复粗过而不断除。有三种法。应当修行。何等为三。所谓已生不善法。妨于悲心。为断除故。勤行精进。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勤行精进已生善法。念当精勤。修习增广。若有比丘。心不乐着正意清净。欲求爱尽。欲求厌离。欲求安乐。无得乐着。若有比丘心不乐着。则得第一最胜之乐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常修于禅定  心无所乐着
  心常清净故  意正不错乱
  若人正忆念  诸恶不能染
  以能离诸过  是名得安隐
  一心正忆念  觉观莫能乱
  以离恶觉观  是名善安住
  若人意寂静  常乐于涅槃
  其人诸根中  远离诸不善
  若有修行者  得禅三昧乐
  皆由一心念  修行之所得
  若乐独比丘  乐从内心生
  此乐于诸乐  第一无等伦
  一心系念者  其心则清净
  得脱诸过网  心意常寂灭
  常一心系念  摄持于五根
  斯人智慧水  能灭爱毒火
  解脱爱缚人  常得清净乐
  现前得胜处  无尽亦无坏
  觉观乱其心  处处受生死
  一念缘相应  三昧力能持
  是故此胜道  能到涅槃城
  以一心念故  能破魔王军
  坚固智光明  系缚心逸马
  到第一彼岸  无垢清净处
  第一勇健者  修行到彼岸
  以一心系念  能至不坏处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无量说法。利益安乐。复为兜率陀天夜摩天众。不断说法。能至涅槃。告诸天众。一切善法中。第一真法。所谓第十四。独行比丘。好行善业。行林树间。善寂灭行。所谓独行比丘。寂静调伏。心无所畏。一切处乐若在山谷。若在山窟。若草[廿/积]边。心无偏着。其心正直。独行比丘。有七法利益。何等为七。一者知足。心常欢喜。二者心常清净。三者世间所敬。诸天所护。四者离恶尘垢。五者善法增长。六者一心正念。净身口意。解脱现前。七者离于垢法。成就白法。以独行故。能破无量无始流转烦恼怨家。独行比丘。一心正行。怖畏烦恼。于微少恶。心生怖畏。常勤精进。威仪寂静。尔时孔雀王菩萨。为利诸天。以偈颂曰
  轻扰坚牢恶  大力难调伏
  勇健调伏心  则得第一乐
  如是三种过  破坏诸世间
  智水能除灭  则得第一乐
  若人不爱法  虽人而非人
  不住于真道  不至涅槃城
  既得此人身  功德所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