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仁王经疏 第六卷(7)

经。复集行(至)不去心 释曰。第三修行时分。谓于此地。八劫修行诸陀罗尼。及四无畏。常不去心 经。复次常现真实 释曰。次释第九法师。文别有三。初

  经。复集行(至)不去心
  释曰。第三修行时分。谓于此地。八劫修行诸陀罗尼。及四无畏。常不去心
  经。复次常现真实
  释曰。次释第九法师。文别有三。初标位列名。次辨观差别。后明修行时分。此即初也
  经。住顺忍中
  释曰。自下第二辨观差别。文别有五。一配忍分齐。二作地别观。三辨取除障。四辨观行相。五立果差别。此即初也。谓顺忍中。上品取摄。故言住顺忍中
  经。作中道观
  释曰。第二作地别观。谓入无相观。离于有无。及常断等。或依十二缘生观。离断常故。名中道观也
  经。尽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烦恼故
  释曰。第三辨所除障。言集因者。总标三烦恼。及业名为集谛。言集业者。别释罪等诸业。一切烦恼者。别释根本随惑等诸烦恼。或可集因者。发业烦恼。一切烦恼者。润业烦恼
  经。观非有非无(至)而无二
  释曰。第四辨观行相。言一切者。真如一味相。即是一相。名为无相。是以无量义经云。一相即无相也。而无二者。结上一相及无相。皆无有无等二相也
  经。证阿那含位
  释曰。第五立果也。谓此地中。虽断三界一切烦恼。而微细者。犹现在前。是取解深密等云。第七地来诸菩萨众。犹起三界贪等烦恼。是故此中。立阿那含。阿那含者。翻为不还。据实六地菩萨。亦生欲界。如智度论。今一相配。故言不还
  经。复作九阿僧祇劫(至)一切佛土
  释曰。第三修行时分。乐谓愿乐。谓于此地。九阿僧祇集中道观。随愿乐力。生诸佛土
  经。复次玄达菩萨
  释曰。辨第十法师。文别有三。初标位列名。次入位时分。三常行三空下。辨观差别。此即标名。玄谓玄远。达即通达。远至功用后边。名之为玄。创入无生忍。名为达也
  经。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
  释曰。自下第二入位时分。文有五别。一入位分齐。二辨所灭分辨。三住身分齐。四具诸德。五立果。此即第一入位分齐。语五忍中。第四无生忍。有其三品。此即下品。此地菩萨十僧祇。修下无生忍
  经。灭三界习因业果
  释曰。第二所灭分齐。于此位中。灭三界中业果细习
  经。住后身中
  释曰。第三住身分齐。住分段生死中。最后一身。至第八地。即成变易报也
  经。无量功德(至)皆满足
  释曰。第四显具诸德。谓六神通。尽无生智。乃至五分法身。悉皆具足。如是诸德。皆如上说
  经。住第十地(至)梵天位
  释曰。第五立果也。谓十三法师中。住第十法师位。于四果中。第四果也。梵天位者。梵者净也。已住清净行位故
  经。常修三空(至)弘化法藏
  释曰。第三辨观差别。谓此地中。空等三昧。已得圆满。具足百万三昧。又以如来修多罗藏等三藏圣教。弘化众生
  经。复次等觉者
  释曰。次辨第十一法师。文别有三。初标位列名。次辨观差别。后千阿僧祇下。修行时分。此即初也。者谓假者。谓第八地。于一切或时。真俗双观。名等觉者
  经。住无生忍中
  释曰。自下第二辨观差别。文别有三。初明有无观。次辨十力观。后显登位差别。前中有二。初配属忍位。后正明有无观。此即初也。谓于三品无生忍中。住中品忍也
  经。观心心寂灭(至)无知知
  释曰。第二辨有无观。文别有三。初别释有无。次合释有无。后双结有无。前中有二。初寂而常用。后用而常寂。此即初也。此地中。观心心寂灭者。念念皆空故。心心寂灭。此显常寂静义。言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者。显常用义。谓常寂故离一切相。而依俗故示现无相。似常空寂故色身。而依俗故常用色身。以常寂故无知。而依故恒能照
  经。而用心(至)无住之住
  释曰。第二用而常寂。初之二句。显其有用。惔怕已下。显常寂义(有本任于无任之任者谬)
  经。在有(至)常万化
  释曰。第二合释有无。言在有常修空者。释上用而常寂。处空常万化者。释上寂而常用
  经。双照一切法故
  释曰。第三双结。谓俗不离真。寂而常用。真不离俗。用而常寂
  经。知是处非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
  释曰。第二明十力观。谓此位中。学十力观。举初后二。显中间八合。有十力观。十力差别。义如别章
  经。而能发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有本无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