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法华义疏 第十二卷(5)

问。念观音云何得离三毒 答。以常念故三毒不起。及常念观音实相法身即生如实观故三毒灭也。又此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遍治一切障故。又常念故

  问。念观音云何得离三毒
  答。以常念故三毒不起。及常念观音实相法身即生如实观故三毒灭也。又此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遍治一切障故。又常念故观音现身为其说法令三毒不起。又常念故观音能转前境。如净居天变覆诸采女以为不净。若有女人下第三释观世身名。礼拜供养即是身业。观察身业名观世身。又上拔其有难。有难有二。七难是身难。三毒为心难。今拔无难。拔无难亦二。一无男。二无女。三者上来是大悲拔苦。今是大悲与乐。四者上来与众生行果。今能满众生愿果。行有二行。愿亦有二愿
  问。释三名有何次第
  答。七难苦重故在初。三毒恼心为次。无男无女奢缓故居后
  问。七难何故称名。三毒常念。无男无女供养礼拜
  答。七难时短急不暇礼拜供养。亦不暇[佥*殳]心静摄但得称名。三毒时长难断必须治道故常念。无男无女异上二种故礼拜供养。又观音名具行愿故初令称名。余二名有行无愿故居后。二名之中意为本。身为末。复有次第也。就文亦二。一释名。二叹名
  问。无男无女云何得生
  答。观音菩萨托生为子故下现童男女身。又母子之业虽由宿缘而不决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生
  问。何故男称福德智慧。女称端正有相
  答。男有百行智为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释观辨应也。是故众生下第二大段释三名竟结劝受持也。若有受持下第三大段次辨格量。又开为四。第一举持多名问无尽意。第二奉詶。第三正格量。第四结叹持名。所以有格量来者时众疑云。但受持观音名有此功德。受持余名亦有斯利。故格量优劣也。又受持观音与六十二亿等则持多名为难。持一名为易欲释成上劝持故格量也。初问三意。一辨持多名。复尽形下第二明时久。供养下明供养广。次无尽意答如文。佛言下第三正格量。又开二别。前明观音三事。一持名少。二时短。三供养狭。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问。格量有七。一凡不及圣。如大品云。教一人得初果胜教阎浮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萨。三浅不及深。如浅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如菩萨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无所得。如世间六度不及出世间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度虽是无所得终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无缘不及有缘。如佛化须拔不及阿难。今是何格量
  答。有人言。六十二亿是因位。观音是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难曰。一切因不及果。岂六十二亿与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亿是浅行。观音是深行。难曰。经不言六十二亿是浅行观音是深行。又浅行不及深行。云何六十二亿与观音等耶。有人言。观音是教主。六十二亿是听众。难曰。必以听众故不及者非但六十二亿不及。一切听众亦不及也。今所明六十二亿与观音位行是齐。而不及者众经有二种门。一平等门。二不平等门。平等门者如妙音得普现色身三昧八万四千菩萨亦得是门。则妙音与诸菩萨平等门。供养持名平等无异。二者不平等门六十二亿实与观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观音故于等作不等说之也。例如称扬诸佛经说。礼宝光明佛止灭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礼[牛*句]留孙佛却无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门故令众生生高下心。若实是平等而作平等说者则不得偏于观音起尊重心。法华论云。受持观音名及受持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名。论云。佛者皆是等觉地菩萨。既称等觉。即是等觉佛也。论云。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毕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自在无异毕竟信故。二谓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毕竟得故。次言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名为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萨能证入。一切诸佛菩萨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名受持观音名功德无异。此论大意就平等不二门辨无差别。初是信不二。后是悟不二也。然与前释亦不相违。无尽意受持下第四结叹。无尽意白佛下第二释普门明观音德。又上虽叹观音能拔苦与乐未知以何济拔。故今释言。一一难或用身业神通拔。或口业说法拔。或意业密拔。亦前问次答。问亦有三。一标能问人。白佛言下第二正问。观世音菩萨下第三明所问人。亦有三别。云何游此下问身业。次问口业。方便之力问意业。佛告下第二答。答中亦有三。一正答问辨三轮德。二劝供养。三总结称叹。初正詶三问故明三轮德。既有胜德即是福田故须供养。明三轮德即是施主。次辨供养显于福田。福田施主既彰故总结称叹。初文又二。第一别明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第二总结一切身教及方便也。初文又三。一现圣方便。二示凡方便。三示非凡非圣方便。初门明三乘圣。即为三别。一一中皆答三问。应以之言答意业问。即现佛身答身业问。而为说法答口业问。上从显至隐故云身口意。今从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业知机。次现身后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