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华严经探玄记 第十五卷(13)

第九大段十种定法下三门却答第五法身问。于中初门明身业揩定。次门明见已获益。后门显劝观胜德。初中化身八相诸佛等有故云定法。略无涅槃相。此中

  第九大段十种定法下三门却答第五法身问。于中初门明身业揩定。次门明见已获益。后门显劝观胜德。初中化身八相诸佛等有故云定法。略无涅槃相。此中正显身业作用。如文。第二见佛得十果报者明所作不虚。于中初二灭恶生善报。次二善因乐果报。次二除疑不退报。谓入在地前三贤位。次二证位净根报。从初地至七地。以证地故名出世。有出观故名世间。后二灭障得辩报。谓八地已上。第三有十种净法。菩萨应念者。念因仿学。念果增善于中初六念因行。后四念果德。可知。上来答法身竟
  第十大段从十种一切智住下三门答第十无碍解脱问。于中初门明后智业用。次门显妙定自在。后门正明解脱无碍。以此解脱依定慧成故。初中智能迅疾。广知名为智住。初二知所化器。次二成能化事。次二现佛及神力。次二说法及知趣。后二应念现形。第二有十种无量不思三昧者。在此法定于彼法用。又此定即用。故难思议。于中初二约人法。次二约时处。次二约佛三业。普遍法界而说一切处有现不现等。次二约理事法。九定在离世而恒现世严。十定在众生而恒至佛趣。第三有十种无碍解脱者。碍障既尽名为无碍。作用自在名为解脱。若三乘教中说佛有八解脱等。非此所收。此十门无尽是一乘解脱。应准知之。初二现佛说法。次二调生现土。次一调已授记。次三现三世佛依正神力。后二现于三世能化所化。此等约法。是法性融通力。约智。是如来自在力。良以此智达彼法故。无碍圆融故。能如是。此约果圆满说。若菩萨分得如维摩不思议解脱。皆此类也。不思议法品竟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
  初释名。言如来者标人显德。相海者依人显相。福报奇状炳著名相相德广多奥积如海。勘梵本名如来十身相海品。以深广之相在十身故
  二来意者。若约远此与前品同。答普光会中后佛果德问。若约近即前品总明果法。此品别显相德故来也
  三宗趣者。正辨佛果无边相海。即以为宗。别释此义略作八门。一释名者。智论第五问相义云何答。易知故名相。如水异火。以相故知。解云显著义明了义标别义是相义。二体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俱以色形为体。若初教大乘依瑜伽于二十二根中四根为体。一眼根。二舌根。三男根。四身根。若依终教依对法论以定慧为体。又摄相归本唯是净识为体。又会缘归实唯是真如为性。若圆教相海以无尽法界为性。三种类者。依观佛三昧经有三类。一略中略说有三十二相。二略说有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无量相。如杂花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解云杂花即花严异名。此品中十莲花藏世界尘数相名无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为三乘。后具前为一乘。又初唯地前见。次唯地上见。后通五位见。又初唯化身相。次唯报身相。后是十身相。四出因者。略明七种。一依智论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为因。彼论中一一约施别别释出。二依瑜伽地持俱以持戒为因。三有经中用忍辱为因。四善生经以大悲为因。彼经云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五楞伽经及如来藏经。并如来藏中恒沙功德具三十二相。则以藏性为因。六依涅槃经以十善为因。七依大集经第七三十二相一一各别出因。余经云云。解云良以佛果万德圆融故。或一行通感多相。或万行俱成一相。或性待了因而唯说行。或行证理。成唯约性具。五积成者。智论第五云。一一相皆为百福所成。其百福者或以一转轮圣王福为一。如是数至百。或以一帝释福为一。或以一他化天王福为一。或云除补处菩萨。余一切众生福为一。或云同感一三千大千世界福为一。或云如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一人治差。一切人被毒药。一人治差。一切人应死。一人救脱。一切人破戒破见一人教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数至百等。或云福德不可量不可譬喻等为一。乃至百。解云彼约小乘及初教等说。若准此相海无尽福所成。上文云求空边际犹可得。佛一毛孔无涯限。是则若大若小皆满法界。悉无限量。六修时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后百劫中修相好别业。若或极迟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论第五说也。若终教已去。从初发心修因满果。便现或是修生或是修显。若一乘相海无量劫修。七建立者。智论第五云。问菩萨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不乱故。若少则不端正。若多身相乱。又观佛三昧经佛生世间示同人。故说三十二相。为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相。以菩萨修八万四千诸度行故。上约三乘等说。若一乘此十莲花藏尘数相。为普贤等说者。以修普贤无尽行海故。八明业用者。一乘业用如小相品说。余乘相用如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