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十一卷(4)

疏。是故主主伴伴下。三重以例释。谓此方法慧为主之时。不得为伴。十方法慧为伴之时。不得为主。故此为主时。不得与彼为主相见。彼为主时。此须为

  疏。是故主主伴伴下。三重以例释。谓此方法慧为主之时。不得为伴。十方法慧为伴之时。不得为主。故此为主时。不得与彼为主相见。彼为主时。此须为伴。故亦不得见此为主。故云。主主伴伴各不相见。言主伴伴主则得相见者。此方为主。与彼方为伴相见。此方为伴。即与彼方为主相见。若主伴义成。则圆明具德。余如教迹钞说
  疏。举华既尔下。第三结例成益。于中二。先举一例。余后结劝修益。前中文有四节。初以华例事。二以事例余所依。三以所依例能依门。四结成重重以至无尽。今初又二。先正明。以华事例于余事。故云举华既尔。一尘等事亦然。后如此事华既带同时下。类结成门。谓上广说十门唯约事说。谓华事上说。一切事同时具足。事广狭无碍。事一多相容。事一多相即乃至主伴。故云此事华既带同时具足等十义。后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者。谓事上有教义同时具足。教义广狭。教义一多。教义相即。乃至教义主伴。复为二十也。一境智同时具足。广狭相容乃至主伴。复为三十也。三行位同时具足。广狭乃至主伴。复为四十。四因果同时具足相应等。复为五十。五依正。六体用。七人法。八逆顺。九感应。各有同时等。添为百门。故云而此事等具余教等十门。则为百门
  疏。事法既尔下。第二以事所依。例余所依教等九。谓事法既有百门。二教义为百门。三境智为百门。乃至感应皆具百门。故有千门
  疏。如教义等有此千门下。第三以所依法。例能依玄门。亦成千门。谓前以所依体事为首。今以能依玄门为首。谓同时门中。具同时教义。同时事理。同时境智。乃至同时感应。故有十门。同时门中具广狭等。其广狭等。有广狭教义等。故成百门。二广狭具百例同时耳。三相容门具百。四相即门具百。乃至第十主伴门具百。故成千门。然其后千不异前千。但互举为首而成异耳。又前分总别。则同时门中具下九门。下之九门不具同时。今约不相离说。故得九门例前同时。亦具九门。成二千门
  疏。若重重取之亦至无尽者。四结成无尽。言重重取者。谓如初一门中具十。十中取一。此一亦须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离故。如一既尔。千门各十义类亦然。则具十千。十千之中随取其一。亦具十千。如一千钱共为缘起。一钱为首。则具一千。余亦如是。则有千千。千千之中。随取其一。亦具千千。故至无尽。又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
  疏。于此十门下。第二结劝修益。以是德相无尽法门。唯普眼境界上智能入。故当勤修必成大益
  第二德用所因。疏文分三。初问答总明。二初唯心下。随门别释。三由上十因下。总结所属。初中有四。一标举章门。二问有何因缘下。假问生起。三答因广难陈下列数总答。四十中随一下。总相会通。于中有三。初总标功能。次十中前六下。料拣差别。谓前十玄门则通德相业用。今出所以。则有通局耳。三从前十门下。会通德用。遮其异释。谓由刊定记。别立德相业用二种十玄故。今通之。明但一重自含德用不须分二。于中有二。先别明。后结成。前中亦二。先以互通释非两别。后通染净辨二双融。今初。先两句标。后约佛下。释。谓佛体上之用。即德相故。如有音声词辩之用。即是德者相故。若令众生见于即入无有障碍。故相名用
  疏。即用之相下。第二会通染净辩二双融。亦由刊定立二别云。德相纯净。业用通染。即令众生作佛身等。故通染也。今明在佛德相。染净二相皆尽。而现染用。举用同体故。师子座中顿现众生居处屋宅。德相岂不能现染众生耶。相若不现。何有微细门也。微细顿现一切染净。但现而常虚。如镜中像。故云双融耳。又相作相入。彼德相所无。今明法尔常入。常能作故。如十定品山间山上日影喻中。虽能互照或说日影出七山间。或说日影入七山间。如此出入。即湛然不动常入出矣。岂要对机方有入耶。相作即是相即之义。义如前会
  疏。故相及用不分两别下。第二结成也。非是德用二义不分。但不别立二种十玄。唯一十玄通德用耳
  疏。如大海水举体成波者。心能变境。境须似心。心既无碍。境亦无碍。况真心所现。拣异妄心。真法具德故。能即入重重无碍。言举体者。全真成妄也
  疏。法无定性等者。文中有三。初约大小正释。次引证。三例释余法。今初也。疏。有何难哉者。以小尘有大却如太虚。广刹有小。却如小尘。广大之尘含于小刹。故无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