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善男子如迦罗迦林(至)二果相似不可分别 案。僧亮曰。第二譬也。林譬僧坊。迦罗迦譬内外俱粗。镇头迦譬内细外粗。而外相相似也 其菓熟时 案。僧亮曰。应受供养时也 有一女人悉皆拾取 案。僧亮曰。修功德人。粗细等诸 镇头迦果才有一分(至)持来诣市而炫卖之 案。僧亮曰。市是贸易之所。喻施主之家。有彼此相资之义也。分僧供养。功由请者。喻如卖也 凡愚小儿复不别故买迦罗迦菓啖已命终 案。僧亮曰。识浅情局。喻如小儿。供养粗人。心起恚慢。不生净福。譬若命终 有智人辈闻是事已(至)诸人知已笑而舍去 案。僧亮曰。虽知内细。以其众粗。亦不供养。失福之义也。不成大乘。应得而失。惜哉 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至)供养是人若欲供养 案。僧亮曰。略合譬也 应先问言大德(至)食迦罗迦果已而便命终 明骏案。粗细之迹。难以眼识。应先捡访。自当可见。岂宜以粗废细。使玉石俱焚者耶 复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卖药人 案。僧宗曰。第三譬。聚众交易相资之处曰市。譬之僧坊也。卖药人。教化主也 有妙甘药出于雪山亦复多卖其余杂药味甘相似 案。僧亮曰。甘药譬内外俱细者也。雪山譬涅槃经。谓依经修行者。则表裹皆细也。余杂药者。譬外细内粗也。味甘相似者。一往迹细。皆生人净心也 时有诸人咸皆欲买(至)此是雪山甘好妙药 明骏曰。彼卖药人。知药是杂。而欺此买物。意欲令人皆作真想也。教化之主。知此众中。外细乱真。而意欲令人得表裹皆细之福田。故悉赞叹也 时买药者以肉眼故(至)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案。僧亮曰。不知其内。但观其外。通生净想。得无量福也 迦弃若声闻僧中有真实僧(至)有天眼者乃能分别 案。僧亮曰。若不能分别。但等心供养也 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至)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案。僧亮曰。若必知内粗者。不应以外细而供养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譬如金刚珍宝异物 案。智秀曰。领所解也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至)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案。僧亮曰。第八段会宗也。明人能知法。人即是法。不违昔说也。僧宗曰。二教似反。所以须会。昔说四依。谓依法不依人。乃至依智不依识。是则不使依人。有多过也。自有人是而法非。人非而法是。自有人法俱是。人法俱非者也。而浅识之徒。不能分别。或谓人非。遂失正法。或见人是。乃受耶教。则有失法之过也。是故观令依法也。虽复置人。以取法故。宜简择了不了也。了义者奉行。不了义者勿用也。虽知了义。应废辞华。以存义实。虽复遗文以入理。要宜虚怀以为胜。若不虚怀。则成识者。当依智人之矜抱。勿依凡夫之识着也。此是昔日四依也。若利根人者。不假闻四。但闻一二。已可知矣。若依人。则多过也。今日所以说依人者。昔佛在。世经教。未为人根多利。自能依法。以得于人。涅槃之后。经教穿凿。文理难寻。正当凭信弘通。以取真实也。昔言依法。必是正法。即是法所教人。今言依人。必是体法之人。即是依人所行法也。昔言法。今言人者。盖互举其一耳。下有三章。第一就经释会。第二就律释会。第三结四依名也。宝亮曰。人是总名。法是差品。故使依法。以取人也。及捉法以取人。故是依法耳。今日四人。与佛不异。故但使依人也。虽有四名。但为成初一依耳。何者。言依法不依人。而五阴是成人之法也。义是法下。所以若此语有义。与理相应者。此则可依。若但有语而无义。不可依也。如言阴有神我。但有语也。若言生灭无常。则有义也。了义经者。以三法印。为了义。异此非了义也。依智不依识者。智性取法分明。缘中忘相。所以可依。识本取着。不会法相。不可依也。故知后三为成前一也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至)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案。僧亮曰。证法即是人也。先就极处说也。常住不变者。以常为证也。僧宗曰。释往日所言。依法之旨也。昔令依法。意在常果。法不异人。即曰依人也。今所言人。体常法者。若依此人。即依常法。常果即法性也 若复有言如来无常(至)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案。僧亮曰。人不见法。人即非法。依此法者。即依人也。僧宗曰。简去耶人。执教乖理者。不可依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