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唯心妄八识从惑业生 真八识通如来藏 四真如凝然八识生灭故非随缘 随缘八识依藏性故但是真如随缘成立 五三性空有离遍计空依圆有 即无性即圆 六生佛不增不减定性无性决不成佛故。生界不灭。一理齐平故。无增无减 七二谛空有离真俗条然 即第一义空该通真妄 八四相前后灭表后无 同时体性即灭 九能所断证离根后缘境断惑。以有为智证无为理 即惑即菩提。见即真如 十佛身有为四智依生灭识种故。报身有为 无为智依如来藏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堕诸数。况报体耶 若知二教权实。二宗亦不相违。谓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熏则五。本有无二等。二对破相者。略有五别。一无性以诸法无性为真如 本性以常住真心为真如 二真智能了无性者 真知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如华严问明品说 二二谛色等俗也空即真也 三谛加第一义谛。谓一真心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镜之明 四三性空有空宗有谓依计。空谓圆成性宗。即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 五佛德空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则虚忘。无得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 有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略辨此五。余可例知。然得意者亦不相违。谓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缘起。缘起无性还即真心。始不异本。知外无智。余谛性等例之可明。然此门与前后别。但教有始终渐顿之殊法非深浅之异。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 总不说法性。唯辩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忘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泯之迹绝方显真性故 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即华严经也。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帝网珠重重无尽。已知五教贯于群诠。未审此经与彼何摄。今显此义分作三门。一彼全摄此。此分摄彼。谓圆教也。二此分摄彼彼不摄此。谓初二也。三彼此克体全相摄属。即终顿也权实对辨讫 四分齐幽深者。约起信论明诸染法本末五重。以显诸宗所诠分齐深浅。论中初唯一心为本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黎耶识。三依此识明二义。一觉义(始本)。谓心体离念等。二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等。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五依最后生六粗。一智相依境分别也。即法执俱生 二相续相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别 三执取相心起着故。即我执俱生 四计名字相我见分别。上四皆惑 五起业相(业也)。六业系苦相(报也)言诸宗所诠分齐者。谓人天乘唯齐业报。小乘唯后四粗。法相极于三细。终顿通诠本末方穷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经圆觉妙心也。经标圆觉为宗本故。说染净法皆从觉心所现起故第一重 文殊章末即真如门。经名如来藏差别。即生灭门第二重 普眼一章即始本觉。征释无明即是不觉第三重 净业一章即三细二粗第四重 弥勒章初轮回因果。即后四粗第五重 是知圆觉极尽五重。标云。幽深良在斯矣。五所被机宜者。略有二种。初料简。后普收。初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后普收者。一切众生皆本有佛性。但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机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性。如华严经食金刚喻。六能诠体性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复有二种。一声名句文体。体用假实相资故。故十地经有空中风(喻声)画(名等)之喻。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二唯识门。前二不离识故。然有本影之异。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是真如故。四无碍门。心境理事交彻相摄故。以一心法有二门故。七宗当部所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