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略为四。但结前五。所学教理。即法久住。故不说之。其法外人疑者。令见因果等理。发生信心。入佛法内。如已发心乐福德信未定者。能摄受信及胜解定。已信解定成就之人。摄受初地。入甚深义故。今此二名为摄受。摄受信定及证定故。得入初地。知绍佛位。名得不轻贱。欣八地后胜品妙行。令精勤心。不生行退。八地已后无漏观心。念念相续名为净心。得入佛位。令生欢喜。此结次第依行位说。但说净心生大欢喜。前广释中并说顺摄。令生大喜。即入初地。顺可世尊善摄受故。总令作佛。故二合说。若依次第。应依结略。略为四因中。初一因为法外入法。第二人为内凡入圣。第三为七地前入八地。第四为第八后入佛位。说信行地为初人。说净心地为第二第三。说佛地为第四人。上来三解。依位配之。第四解作三问者。初问为初人令发心。次问为第二第三人具修行。后问为第四人令断障。由三人各修自所求行已。净心生喜。乃至作佛。故结略中合第二第三为一摄受。摄受行故 解种性不断中。自下第二解摩诃萨言。即兼解大乘义中。大义诸译并略无摩诃萨言。大唐及隋并有七大。七大者。一法大。对法第一名境大。缘于广大教法为境。二心大。彼第七名业大。穷生死际。示成菩提。建立佛事。三信解。大彼名智大。即了二无我。四净心大。彼第五名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及于涅槃。五资粮大。彼第二名行大。行二种行。六时大。彼第四名精进大。经三大劫。修难行行。七果大。彼第六名证得大。证大功德。彼论意说。缘教起行。达甚深理。精勤长时。不滞二边。证大胜果。穷生死际。建立佛法。故名为大。此论翻倒。或此意说。缘教发愿。建立佛法事。得智达理。不同凡夫二乘有所住着。常行二利。长时精勤。便得胜果。二论意别。前后不同。更勘菩萨地十地论初卷说摩诃萨者有三种大。一愿大。二行大。三利众生大 第三解摄受菩萨等文中分二。初摄受。后付嘱。前解摄付时初成正觉及入涅槃时及所摄付根器。天亲云。根熟名摄受。未熟名付嘱。而未解释二种自性。天亲但解所摄付者及摄付之意。即此种姓不断。未释彼自性故。今释之。于中有二。初标问。后别解。此中分二。一善摄。二第一摄。罗什菩提流支真谛并无两文。唯大唐本云。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最胜付嘱。付嘱诸菩萨摩诃萨。经文但以一最胜言。前文牒经文云。第一善摄摄受所有菩萨等。遂开为二。以最胜言具善摄第一两义故。下解付嘱。唯言第一付嘱。道理定尔。又善摄是总出体。第一是别解义。善摄第一摄为二。第一摄中有三。一标。二列。三解。乐谓与现在利益。利谓与后世益。即差别中世间定是现乐。三乘果是后利。利乐有十义。如唯识疏。此中唯在。第四牢固。谓后益毕竟果体。现益毕竟因体。俱名毕竟。第六异相未净菩萨者。谓地前信行地未得净胜意乐故。于彼菩萨不可善摄中。此善摄法最为胜上。毕竟难坏。能利自他。更无过上。为二世益解付嘱中。亦三。初标问。次列。后解。善友所者。谓将入涅槃时。根熟菩萨为所入处。为根未熟者之善友故。故知天亲依根未熟说后付嘱。付嘱与根熟。无著说在入涅槃时。解不相违。以根未熟为能入者。其根已熟。为所入处。其根已熟。法尔教化。佛教根熟。汝既得已。可转教他。由此未熟不失善友所入之处。法尔根熟。悲愍未熟。佛令转教。令根已熟转生尊重求佛教故 下解正宗。第二以发起行相总文。初二句问。后二句答。答有三意。一答。由三乘菩提果各差别。唯问大者发大乘心。最胜乘者所趣究竟果故。能广益故。不问余二。二答。以能化法化所化生。后得果时。有三身果别。若问发行菩萨乘者。能以三乘法化所化生。令得三菩提。二乘不能。故不为问。三由三乘者菩提有异涅槃无差别。大乘菩提断二障。证二理。行二利。成二智。唯问趣此不得取余。三问别义如前已解 下第三段解行所住处中文分二。初解赞印中善哉言。后解正陈。以须菩提问。顺可深理。是五问中。为欲利益有情故问。佛赞其问。故言善哉。重赞叹之。然菩萨行见善说者。施言善哉。今以须菩提问契玄宗深可道理。重言善哉。准十地论第一卷解善哉云。所说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一所缘谓净慧。二体性谓说诸地未曾说法。三果谓具十力等无障碍。佛菩提故。此亦如是。准彼应说 正陈之中。大分为三。初明信行地。次后卷中为证道下解净心地。后上求佛地下解如来地。说彼彼地。令住前前下位欣趣。下皆准知。初文分四。初解摄住处在十住位。创则安其心于彼彼法。行犹未胜。故名为住。次自此后。余住处中下第二解波罗蜜多净住处。次为欲得色身住处下第三解欲住处。合欲得色身法身二住处。为一欲住处。此上二住处在十行位。行六度诸行胜故。名之为行。次后卷初已说欲住处竟下第四解离障碍住处。在十回向位。凡所修行皆为回向。立回向名。依前略为八住处中。初六住处说为三地。以彼八住处中.后二住处通诸住处。非别配地故。后卷初云。今说离障碍住处有十二种障碍对治。十八住处中。合十二为第四离障故。前十六住处为信行地。分为四文。初二各一。合二为第三。合余十二为第四故。或分为二。初解摄住处。后解余三住处。以波罗蜜住处文初云自此后余住处中有五种等。合明以下文各以五义解之。故合为一段。初名摄住处。若远解者。亦发大心。远期摄受大菩提故。近解释者。发心已摄受正法。摄众生故。通二解者。发期愿。摄受正法成佛利生。近远二摄皆在中故。前十八住处中名发心。是种性发心。初.所起行相为名。此名摄者。以当成果及能利众生。而为名目。文分为二。初别解四心。后总答三问。依天亲论。初文为四。初解广大心即是初住。次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者下解第一心即第二住。次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解第三常心。即次四住。何以故若众生相命人相相则不名菩萨下。解第四不颠倒心。即后四住。如中卷释。弥勒天亲总科文意。此中别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