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六卷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六卷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四修信分二。初正明修习信心。二更示胜异方便。初中二。初征。二释。今初 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六卷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四修信分二。初正明修习信心。二更示胜异方便。初中二。初征。二释。今初
  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前文分别修行正道相中。明发心已入正定聚。虽亦略示不定位中所修之行。然未详明。故今特为初机更示之也
  二释二。初释信心。二释修习。今初
  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信根本者。真如即是一切三宝根本。谓我现前介尔心性。离虚妄相。平等平等。即真如体大。名为法宝。虽复觅之了不可得。而性自神解。灵明不昧。即真如相大。名为佛宝。一切色心依正。十方虚空。千如百法。并此介尔心中所现之影。与能现心无是非是。不可分离剖析。即真如用大。名为僧宝。究竟说此一心三宝。名之为佛。所以具足无边功德。必应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所说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也。诠此一心三宝。名为教法。修此一心三宝。名为行法。证此一心三宝。名为果法。所以有大利益。必应依教起修。依修作证。常乐修行诸波罗蜜也。随分证此一心三宝。名之为正行僧。故于他菩萨众。必常供养。自亦正修二利之行。入于僧数中也。言供养菩萨众者。此有二意。一约权渐初机。诫令远二乘众。恐染法执。堕其地故。二约圆顿初机。已知二乘定当作佛。总名为菩萨故
  二释修习二。初总标。二别释。今初
  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此即六波罗蜜。从初即是随顺真如之行。而作五门说者。若至信成就后。则一一皆到彼岸。无有不智之禅。无有不禅之智。故不妨说六。今为未入正定聚人。倘以止观分二门。无由契会真如性故。所以合为一也。当知前四门是助行。止观门是正行。正助合行。以成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显发真如也
  二别释五。初释施门。(至)五释止观门。今初
  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已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悭着。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已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着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力施与者。未入正定聚人。未可责以竭尽施等。但得舍自悭着以破恶。令他欢喜以生善。即名为财施也。方便救济。即无畏施。以已所解。随宜为说。即是法施。言已所解。则决非强不知以为知。言随宜说。则决能随顺四悉檀意。若说法不当机。则所说为非量矣。不为名闻利养。是断现在有漏。不着世间果报。是断未来有漏。此二即是回事向理。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即是回自向他。回向阿耨菩提。即是回因向果。随修一一行时。皆悉具此三种回向。方得成就波罗蜜义。故特首于施门示之。当知五门无不皆尔
  二释戒门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嫉。谄诳邪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在家戒品。十善收尽。离杀生。则慈护有情。蜎飞无损。离偷盗。则一针一草。不与不取。离邪淫。则于己妻妾。作知足想。离妄言。则所言诚实。一切不欺。离两舌。则隐恶扬善。不传彼此。离恶口。则永无粗犷。令他喜乐。离绮语。则言皆有义。不生放逸。离悭贪。则常思惠舍。无所希求。离嗔嫉。则不为损恼。随喜他荣。离谄诳邪见。则忠良正直。深信因果。是以恶无不止。善无不行。生无不摄。即为三聚净戒也。出家戒品。即是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等。并入大乘菩萨戒摄。若不护持佛所制戒。既非白衣。又非沙门。无所目也。既非小乘。又非大乘。无所归也。常依寂静者。谓住阿兰若处也。止足头陀等行者。头陀。亦云杜多。此翻抖擞。有十二知足胜行。一者住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饮果浆蜜浆等。七者着粪扫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此十二行。名为端严微妙之行。西土初祖摩诃迦叶。终身行此胜行。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赞云。正法久住。全赖此人。所以分半座而令坐。付法眼以传心也。乃至小罪心生大怖者。譬如渡海浮囊。设损一微尘许。亦有沉溺之患。故须惭愧责。补过迁善也。惭则尊重已灵。本与如来无二无别。如何肯使放逸为非。愧则念我瑕疵。佛菩萨等悉如悉见。如何覆藏而不改革。是以自悔自责。止恶行善。能令众生不生讥嫌。即便使其舍恶修善。故知十戒及具戒等。一一皆是三聚净戒。一一皆是摩诃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