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 第十六卷(4)

从此第二。他杀成业道。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颂曰 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释曰。如

  从此第二。他杀成业道。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颂曰
  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释曰。如军等中。若一人行杀时。众皆成业道。如亲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
  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且第一明杀者。论云。今次应辨成业道相。谓齐何量名曰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且先分别杀生相者。颂曰
  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于他有情。颂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简自。自杀非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无业道。三他有情想。颂言想者。他有情想也。他简自想。有情简非情想。于他作自身想。有情作非情想。杀皆非业道。四作杀加行。谓持刀至彼。五不误而杀。谓唯杀彼。不漫杀余。颂言杀字。一杀加行。二不误杀也问刹那灭蕴。念念自灭。如何成杀。答息风名生。依身心转。若有令断不更续生。如灭灯光铃声名杀。或复命根名生。断命令不续名杀。谓以恶心。隔断他命。乃至一念应生不生。唯此非余。杀罪所触。此上两释。不续名杀。应知杀者。但杀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不可言杀生。但遮未来体用。不相续故名为杀。又解。若据断体。唯是未来。若论衰用。亦通现在。谓令现蕴。无有势用引后蕴故(婆沙论中。有此两说)
  从此第二明盗。论云。已分别杀生。当辨不与取。颂曰
  不与取他物力窃取属己
  释曰。前颂不误故思及想。此三流至后门。更不重说。盗具五缘。一由先发起欲盗故思。从前流来。二于他物中。自盗非业道。三起他物想。自物想非业道。第三想缘。从前流来。四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五不误而取。令属己身。属己颂有。不误前来。具此五缘。方成业道
  从此第三明淫。论云。已辨不与取。当辨欲邪行。颂曰
  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
  释曰。总有四种。行不应行。一于非境。谓行他妻。或父。或母。或父母亲。乃至或王所守护境。二于非道。谓行自妻口。及余道。三于非处。谓于寺中制多逈处。四于非时。谓怀胎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设自妻妾。亦犯邪行于苾刍尼。行非梵行。一解。从国王边得罪。不忍许故。第二解。于自妻妾。受斋戒时。尚不应犯。况出家者。举重况轻。但有侵陵。成邪行罪若犯童女。于所许处得罪未许他者。于能护人。此及所余皆于王得
  从此第四明诳语。一明诳语。二明见闻等。且第一明诳语者。论云。已说欲邪行。当辨虚诳语。颂曰
  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
  释曰。要具四缘。成诳业道。一于所诳境界。异想发言。谓见言不见等。二所诳者。解所说义。相领会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误。前三颂有。不误前来。若所诳者。未解言义。杂秽语摄。非诳业道
  从此第二。明见闻等。论云。经说诸言。略有十六。谓于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言实见等。或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中。言不见等。如是八种。名非圣言。若于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于所见。乃至所知。言实见等。如是八种。名为圣言。何等名为所见等相。颂曰
  由眼耳意识并余三所证
  如次第名为所见闻知觉
  释曰。若境由眼识。所证名为所见。谓色是也。若境由耳识所证。名为所闻。谓声是也。若境由意识所证。名为所知。谓法境也。若境由鼻舌身三识所证。名为所觉。谓香味触也。颂言余三者。即鼻舌身三识也。色声及法。皆通三性。唯香味触。是无记性。谓无记性。如死无觉。故能证者。偏立觉名。依经部宗。若是五根。现量所证。色等五境。名为所见。若是从他。传闻六境。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为所觉。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于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于第六境。除见有三(解云。第六境者。谓法境。无见有闻觉知三也。意识名现量者。从五识后。亲起意识。所证五境。定中意识。亲证六境。名现量意识也)。论云。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解云。自内所受者。谓耳鼻舌身识。所证四境。名内所受自所证者。谓现量意识。所证六境也。由上准知。色境具四言说。余声等五。唯三言说。除所见一。应审思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