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义中有四。一依处故。结初五句。二异说故。结次二句。三因缘故。结次二句。因自因他。四坏想故。结后一句 离间语中亦三。别句有七。第三句喜别离。第四望别离。此二虽喜生。未生烦恼。第五于第三。第六于第四。此二句方烦恼生。第七句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者。谓说语时。他令不闻。或他虽闻。而以方便不受其离间。此释经中说离间语。非正释业道。对法论说。此究竟者。谓所破领解。此中方便。他领解故。可是业道。他不闻者。但是业道加行故。此因通释经。亦无失。或他方便者。令他说离间方便语。他未领解。及他不闻。此二并是业道加行。因释经文。亦非正释业道。或有义言。但说离间言。若他不闻。及他闻已方便不受。皆是业道。此违决择第六十说此究竟。谓所破领解。故前说善 结中有五句。一离间意乐结初句。二未坏方便结第二句。三已坏方便结第三第四句。四染污心结第五第六句。五他方便结第七句。此中有说。卒尔等五心中初心。即成业道。他领解故。若依此义。业道有通无记之性。说事未周。他不领解。故知但是染污心后 粗恶语中。先首者。凡所说法。说趣涅槃最第一故。由此语故。以为先首。当趣涅槃。以相续故名无尽。以广大故名无边即此最后又有三种等者。谓前三中。最后说法语中。前十二句中。摄先首美妙等八句。即诸经中。说佛说法有八语具。由持戒语令他欢喜具八语具。此八之中复分三故。此别诸句合十九句。初十二句合为三类。次四说有为行三世语。后三重摄前语。由辨诸句皆有曲结。故无略义 绮语中有十二句。初五句名邪举罪语。即是律中举罪之者所具五德。次六句名邪说法语。后一句名放逸语。故略结言三时绮语。前粗恶语。及后绮语究竟者。谓发彼语。或有难言。妄语诳于他。他解成业道。离间破坏他。他坏业道成。答妄语本诳他。信与不信。但解皆业道。离间本离他。坏与不坏。但解皆业道 贪欲中即此二种总名物者。谓财及具。此究竟者。谓凡彼所有。定当属我。深生贪爱。非定属心。轻非业道 略义中自性。谓初句所缘。谓次二行相。谓后一 嗔恚中。有五句。初句嗔自性。余四句嗔所缘。略无行相。不起即已。起即多成业道。故不说之。要于有情方成业道。非情即轻究竟者。谓决定当害。今此略义。合准前贪。贪陈究竟。此中不说。合准于前。多分同故。易可知故。如前释故 邪见有三。一标总句。二显十七别句。后略结谓由三种意乐非拨施者。意乐谓无以财行施。意乐谓无清净爱养父母等田。意乐谓无祭天祠祀。略举火天类二天等无妙行恶行中能治者。谓福业事。悭贪犯戒散乱等三。名所对除已趣各别烦恼。寂静名正至者。谓涅槃正行者。谓道谛在有学因中名此世间在无学果时名彼世间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自然者。谓阿罗汉。由自士夫功力。而得此无学果。故名自然通慧者谓第六者。漏尽通也。此上所拨无。真阿罗汉法。下所拨无。见修无学道 略义有二。不结初二句初谤因者。谓无施与等。及无妙行恶行谤果可知谤功用中有四。一摄植。谓无父。二任持。谓无母。三往来。谓无此世他世。四感生业。谓无化生有情。即中有也。前第七卷。无化生有情。但不能得见生死相。或生无色。或入涅槃。便拨为无名无化生。彼据生有。此据中有。所望别故亦不相违业谓功用中有能转识法。当生有故名感生业阿罗汉下皆是实事第二略义中。流转缘者。谓无此彼世。无母无父流转士夫者。谓无化生有情。中有生者合名士夫无阿罗汉等名对治还灭又诽谤流转应知。谤因不谤自相者。释第二结中流转言。不谤无世间父母自体。但谤无从此往彼因义。父母等能任持因义。此究竟者。谓决定诽谤 十善业道白品中有二。一总标当说。二别显离邪欲离妄语二业道尽寿行故久远行故者。初是声闻戒。后是菩萨戒当知略义即在此中者。在三清净中 妄语中。应可建立者谓于彼彼违诤事中应可建立为正证者。谓无偏党深可信故。应可建立。为证理人 三摄受中。一欲解。即前可信可委。决定意乐故。二保任。即应可建立。可委信故。三作用。即无有虚诳。即起实语之作用也 法相差别。大文分二。初标。后释。释中复二。初不善。后善。五十九说十恶业道。有五相差别。一事。二想。对法说为加行。三欲乐。四烦恼。五究竟。如此杀生中。于他众生者名事。自杀及非情。非业道故。起杀欲乐者名想。起害众生想故。能生欲乐。想从果名起染污心者名欲乐。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当害生起欲乐故起杀方便者名烦恼。贪嗔痴等为方便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