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释相应不相应义 相应义者。心分别异。染净分别异。知相缘相同心分别。谓前七心王之体。染净分别。谓相应心所之体。心王心所。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言各异者。各起现行。各有自体也。知相同者。能缘之见分。和合似一也。缘相同者。所缘之相分。质影相似也 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即心不觉常无别异者。心。谓第八心王见分。不觉谓染心种子。即是第八所缘相分。相见皆依自证分起。故云无别异也。知相不同者。第八现行见分。是能缘。故有知。染心种子不起现行。是不能缘。故无知也缘相不同者。第八见分。以三类性境为所缘。染心种子。则无所缘境也。二别示次第竟 三结示二障 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此总结六种染心。皆名烦恼障也。我执相应种种诸惑。皆名界内见思烦恼。能障我空真如。法执相应种种诸惑。但除法痴一种。皆名界外见思烦恼。能障法空真如。唯根本智。能证真如。既障真如。即障根本智也 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唯取法痴一种。名曰无明。由此法痴。于世间业不得自在。名为障彼智也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着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此释染心所以能障根本智也。一切法平等之性。即是真如本无能所 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此释无明所以能障自在智也。唯如实知。方得自在故。二明生灭因缘竟 三辨生灭之相二。初正分别。二问答释疑。今初 复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粗。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与心相应而起。名相应心。即心心所现行。楞伽所谓相生住灭也不与心相应起。名不相应心。即心心所种子。楞伽所谓流注生住灭也 粗中之粗。凡夫智境粗中之粗。即第一执相应染也。本是二乘及信地菩萨之所远离。今言凡夫智境者。信地名为内凡。与二乘人同其智断。未入大乘圣位故 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智境。细中之细。是佛智境(藏中失此八字准梁本补)粗中之细。即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细中之粗。即现色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菩萨。谓净心地已上。细中之细。即根本业不相应染。唯有佛智。乃能照其源也 此(粗细)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无明。单指法痴。除此皆属染心摄故。不觉。即无明法痴也。缘灭则不起现行。故相应心灭。因灭则无复种子。故不相应心灭。成如来也。问。既云因灭则缘灭。则未成佛时。无明未灭。境必未灭。境既未灭。则相应心亦不应灭。如何至无相地。便灭相应染已尽耶。答。无明有二。一与第七识俱者。佛地方尽。二与第六识俱者。又分为二。一是分别。净心地除。二是俱生。无相地除。无明分灭。则境亦分灭。境分灭故。相应心亦分灭也。又此所谓相应心灭者。但是染心现行灭耳。若无漏现行。则佛果四智。皆有二十一法相应。不更灭也。所谓不相应心灭者。但是有漏种子灭耳。若无漏种。则恒为庵摩罗识所持。尽未来际。永不灭也。初正分别竟 二问答释疑 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此正欲显染心种现可灭。净心种现不灭。故设问以发起之也 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心相。即指染相。心体。即指染净所依非染非净之本体也。染亦依体。以违体故。但名为相。净亦有相。所谓真如相大。以顺体故。直名为体也 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之水则)无能依(之动)故。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水。喻心体。风。喻无明。动。喻心相也 众生亦尔。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无明令其心动。犹如因风起波。则八识及诸心所。皆动相也。无明灭故。染动相灭。非心体灭。如风息波灭。水体不灭。则四智相应心品。皆如水也。若心灭则众生断者。如来名为无上众生。若无所依之四智心体。则无能依之假名如来故 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梁云。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文)是知但灭染相。名为不动。而四智心品。即是真如相大。恒起真如用大。仍可名为心动相续矣。然由了达无动而动所以动无动相。不同世谛境界作用。非一切众生心意识所能思量也。初明染净生灭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