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祇洹林晡时经行。舍利弗从。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佛行影覆之。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佛影覆鸽鸽不恐怖。我影覆鸽战慓如初。佛言。汝有三毒习故。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已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我不能见。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试观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不知。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出大智论第十一卷) 雉第六 雉救林火一 昔野火烧林。林有一雉。勤身自力飞来入林。以水洒林往反疲乏不以为苦。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悉依仰。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天帝言。谁为汝证。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火即自灭。是时净居天知雉弘誓。即为灭火。始终常茂不为火烧(出大智论第十六卷) 乌第七 乌王甘蔗所领四乌使至沙竭国一 赤嘴乌与猕猴为亲友二 乌与鸡合共生一子三 乌与虫狐迭相赞叹四 乌王甘蔗所领四乌使至沙竭国一 波斯匿王有四大臣。拜为将。合四部兵欲伐小国。四臣见佛稽首足下。世尊问之。仁等何去。具以事答。我等之身为此国王多所兴立常畏危命今当攻伐。世尊赞曰。善哉诸贤。是为报恩而有反复。不但今世为此国王。过去世时沙竭之国。有诸乌众而来集会止顿其国。乌王名曰甘蔗。主八万乌。乌王有妇名旧黎尼。怀躯恶食至诚白王。我身小发欲得善柔。鹿王肉食乃活不尔者死。于是乌王闻其音声合会乌众。汝等当往沙竭国。沙竭国王有大鹿王。名曰须具。欲得其肉。四乌应募。吾等堪任。不惜身命当办此事。于时四乌数至会所。时国王子见乌恐惧。驰还白王。我见四乌色像若斯。数来鹿苑。王即敕人令捕。乌师造立方便张罗捕乌。辄以获之生上国王。王问四乌而呵骂之。汝等何故数来至此。犯吾境界。乌言曰。唯然天王非我所乐。有王名曰安住。其妇受胎。欲得须具善柔鹿肉。彼王遣来。受其君教。时国王愕然怪之。自受王教作此方计。投弃躯命诚非所及。欲求俗人有此反复。受君父教尚不可得。况鸟兽乎。王告诸乌。今赦汝罪(出蜜具经又名俱萨国乌王经) 赤嘴乌与猕猴为亲友二 昔有乌名曰拘耆(梁言赤嘴乌也)游在丛树产乳诸子在于树上。时拘耆与一猕猴共为亲厚。时丛树间有一毒蛇。伺行不在。啖拘耆子无复遗余。拘耆失子悲鸣啼呼不知所在。熟自思惟。知蛇所啖。猕猴归见问之何为。答曰。蛇啖我子了尽无余。猕猴曰。我当报之。时毒蛇行。猕猴前绕之。蛇怒缠猕猴。猕猴捉得头曳。至石上磨破而死。弃掷而还。拘耆踊跃(出赤嘴乌喻经) 乌与鸡合共生一子三 过去世时。有一群鸡依榛林住。有狸侵食唯余一[此*鳥]。乌来覆之共生一子。子作声时乌说偈言 此儿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儿子 非乌复非鸡 若欲学公声 复是鸡所生 若欲学母鸣 其父复是乌 学乌似鸡鸣 学鸡作乌声 乌鸡若兼学 是二俱不成 (出僧祇律第二十四卷) 久远世时。有黄门命过。弃樗树间。蛊狐及乌。共来食肉。更相赞叹。乌曰 君体如师子 其头如仙人 胎由鹿中王 美哉如好华 狐曰 谁尊在树上 其慧最第一 其明照十方 如积紫磨金 时大仙人处于闲居。净修为道。闻之说偈问曰 所作吾久见 其事为两舌 自藏于树间 食死黄门肉 汝辈下贱物 自称如上人 乌曰 师子及孔雀 其食于禽肉 何谢髡减头 次第而求乞(出虫狐乌经) 虫畜生部下 龙一(五事) 蛇二(三事) 龟三(一事) 鱼四(二事) 蛤五(一事) 谷贼六(一事) [泳-永+狂]中虫七(一事) 虱八(一事) 龙第一 生住资待一 娑竭龙王为五百鬼神所护二 眷属先少后多三 龙持一日戒为人所剥生忉利天四 四大龙王患金翅请佛五 生住资待一 龙有四种。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皆先多嗔恚心曲不端。大行布施今受此形。以七宝为宫(宫之所在乃现金翅鸟部)身高四十里。衣长四十里。广八十里。重二两半。神力自在百味饮食。最后一口变为虾蟆。若自化眷属发于道心。施乞皂衣能使诸龙各兴供养者。沙不雨身及离众患(又云。变身为蛇虺等不遭虾蟆及金翅鸟)食鼋鼍鱼鳖。以为揣食(楼炭经云龙食鱼鳖及提违提历大鱼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亦有婚姻。身相触以成阴阳。寿命一劫。或有减者。免金翅鸟食。唯有十六王。一娑竭。二难陀。三跋难陀。四伊那婆罗。五提头赖吒。六善见。七阿虚。八伽句罗。九伽毗罗。十阿波罗。十一伽[少/兔]。十二瞿伽[少/兔]。十三阿耨达。十四善住。十五优睒伽波头。十六得叉迦(楼炭经六十三出长阿含楼炭大智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