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经律异相 第四十七卷

经律异相 第四十七卷 (杂兽畜生部上)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师子一(七事) 象二(四事) 马三(一事) 牛四(四事) 驴五(二事) 狗六(四事) 鹿七(二事) 铭陀八(一事) 狐九(一事) 狼十(一事) 猕猴十
经律异相 第四十七卷 (杂兽畜生部上)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师子一(七事) 象二(四事) 马三(一事) 牛四(四事) 驴五(二事) 狗六(四事) 鹿七(二事) 铭陀八(一事) 狐九(一事) 狼十(一事) 猕猴十一(六事) 兔十二(一事) 猫狸十三(二事) 鼠十四(一事)
  师子第一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遂忘恩三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过去世有一师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兽中之王。力能视护一切诸兽。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时二猕猴问师子王。王若能护一切兽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觅饮食。时师子王即便许之。猕猴留寄二子即舍而行。是时山中有一鹫鸟王。厥名利见。师子王睡。即便抟取猕猴二子处崄而住。师子王即寤。即白鹫言
  我今固请  见为放之  莫令失信
  生我惭愧
  鹫王答曰
  我能飞行空  无畏过汝界
  若欲护二子  为我应舍身
  师子又曰
  我今护二子  舍身如枯草
  护身而妄语  云何得称行
  说是偈已。即至高处欲舍其身。鹫王复曰
  为他能舍身  则受无上乐
  施汝猕猴子  愿王莫自害(出大集经第三卷)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师子王生住深。山大谷。方颊巨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渊方齿齐而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修脊细腰其腹不现。六牙长尾髦发光润。自知气力牙爪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相者。当知真师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四向顾视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二自试身力。三令住处净。四使子知处。五群辈无怖心。六睡者得觉。七诸兽不敢放逸。八诸兽得来依附。九调大香象。十告诸子息。十一庄严眷属。凡闻师子吼。水住深潜。陆行藏穴。高飞堕落。厩中香象振锁断绝失粪怖走。犹如野干。虽学师子至百千年。终不能作师子之吼。若师子子生始三岁则能哮吼。香山径有师子。飞鸟走兽绝迹不窥。一切畜生。师子为最(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又大智论)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忘恩三
  佛告目连。勇智菩萨。昔光明佛时作师子王。吾为梵志修于净行。时师子王晨朝跱立八处不动。奋迅身体便大雷吼。走兽伏住飞者堕落。然后乃起。旷野山泽案行属界求觅群兽。逢一象王杀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复苏时告木雀。与吾挽骨。后若得食当相报恩。木雀闻之入口尽力拔骨乃得去之。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木雀在侧少多求恩师子不报。佛告目连。时师子王。以此偈报木雀曰
  吾为师子王  以杀为家业
  啖肉饮其血  以此为常膳
  汝既不自量  脱吾牙出难
  还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尔时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
  我虽是小鸟  识恩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负言誓重
  若能小宽弘  少多见惠者
  没命终不恨  不敢有讥论
  时师子王竟不报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极重反见轻贱。今当追逐要伺子便。不报恩者终不行世。在在处处终不相离。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饱便睡眠无所畏惧。时彼木雀飞趣师子。当立额上尽其力势喙一眼坏。师子惊起左右顾视不见余兽。唯见木雀独在树上。时师子王语木雀曰。汝今何为乃坏吾目。时彼木雀以偈报之
  重恩不知报  乃复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虽兽中王  所行无反复
  从是各自休  莫复作缘对
  师子王者今勇智菩萨是。时木雀者今目揵连是(出菩萨璎珞经第九卷)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昔者山中有两比丘。闲居行道逮得神通。去之不远有一师子。产生二子养之稍大。欲行所索。持子寄二道人。窟边求食。或五日一还见。与道人相近附。遂复舍行。日月转久。后日道人各行不在。猎师遇之意欲射之。狩迸入林。猎师意念。此数与道人相依附。吾作道人被服。尔乃得之。岩窟中有留袈裟法衣。猎师着往师子所。师子谓是道人。喜共赴之。猎师打杀剥取其皮作裘卖之。道人行还不见师子子求之不得。定意观之知为猎客所杀。便以神足追而夺之。以为坐褥恒摩娑咒愿欲令解脱。未久复坐禅。观知趣何道。而为中国大长者家作双生子。始入胞胎其母未觉。道人问。长者何所渴乏。曰吾家大富唯乏儿子。道人语之。吾能使有儿。长者大喜尔为蒙恩。道人语曰。若必得子何以报恩。曰长大便当给道人为弟子。道人咒愿而去。从是遂觉有身。后生二男相似如一。年转八岁复来到其家。儿有宿缘自然爱敬。道人语长者。识昔约不。长者以本誓不得已。便以二儿各施道人。道人将作沙弥。精进未久亦皆得道。亦恒自坐皮上试共坐禅。观此皮神所生。便知是己身故皮。展转相照便共至师前。礼足谢曰。实蒙大恩(出譬喻经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