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十一卷(5)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此非慈悲为济贫苦。犹如市易。非纯净业。是以经中名不净施。如百论说。为报施者。是名不净施。如市易故。报有二种。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名不净施。譬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以此证知。无实慈愍自求名称。或为来报。纵虽广施皆非净业。业非净故得报不精。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或复求名闻酬恩。及望报恐怖故行施。获果不清净。所受多粗涩。施行既尔。戒等诸善不净同此。故百论云。不净持戒者自求乐报。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富贵受五欲乐。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作亲善。是名不净。此外细心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开心专为益他。得福则多。又于施境有贫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须。若施令彼得益长善。所施有宜获福则多。故贤愚经云。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远去者。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此施有宜现获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又随喜他施者。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是其细罪。亦得名善。若望离欲及专为他。此之杂业则是其罪。故智度论云。粗人有粗罪。细人有细罪。故此杂业罪福俱行。望心非纯。是不净业。上来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若论净业。翻前可知。故百论云。净施者。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  无财可布施
  见他修施时  而生随喜心
  随喜之福报  与施等无异
  又大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论云。譬如蝇无处不着。唯不着火焰。众生爱着亦复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着。乃至非想亦着。唯不着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以此证知。无善恶性常轮五道。即当无佛性众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经论竟
  又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愍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举宫爱敬。女答父言。我自有业。不因父王。王闻嗔忿而语之言。今当试汝有自业力。即遣左右。觅一最下贫穷乞人。以女付之。王语女言。汝自有业不假我者。从今可验。女犹答言。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妇言。我父母先此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父母居家都已死尽。无所依怙。是以穷乞。妇复问言。汝今颇知故宅处不。答言知处。但宅毁坏遂有空地。夫妇相将往至故舍。周历安行。随其行处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宫宅悉成。宫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称计。王卒忆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请于王。王即受请。见其家内宫宅庄严。叹未曾有。王往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槃头王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王大夫人。见即便以天冠拂饰。着像顶上。以天冠中如意宝珠。着塔枨头。因发愿言。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莫堕三恶八难之处。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后于过去迦叶佛时。复以肴膳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请。我今已请使得充足。夫还听妇。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其妇时后还贫贱。以是因缘。善恶之业逐身受报。未曾违失
  又杂宝藏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时于眠中闻二内官共诤道理。一人说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业。不依王也。王闻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即遣直人。语夫人言。我今当使一人往者。重与财物。寻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饮酒送与夫人。此人出户。鼻中血出不得前进。寻即倩彼依业者送。夫人见已。重赐钱财衣服璎珞。来到王前。王见深怪。即便唤彼依王活者。而问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闻叹言。佛语真实。自作其业还自受报。不可夺也。由是观善恶报应自业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与。要须自作自得。起于正见。言业果报。近获人天。远招佛果。若违圣教具受前苦。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