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九卷

诸经要集 第九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择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缘) 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缘 善友缘 恶友缘 债负缘 惩过缘 述意缘第一 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倏然易辩。幽则有罪
诸经要集 第九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择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缘)
  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缘 善友缘 恶友缘 债负缘 惩过缘
  述意缘第一
  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倏然易辩。幽则有罪福苦乐。显则有贤愚荣辱。爱荣憎辱。趣乐背苦。含识所必同也。今爱荣而不知慕贤。求福而不知避祸。譬犹播植秕稗。而欲岁取精粮。驱驾驽蹇。而望腾超夐绝。不亦惑哉。如鸟兽虫卉之智。犹知因风假露托迅附高。以成其事。奚况于人。而无托友以就其善乎。故所托善友。则存名而成德。所亲闇蔽。则身悴而名恶也。故玄轨之宗。出于高范。切磋之意。事存我友。又如抟牛之虻。飞极百步。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此岂非其翼工之所托迅也。亦同凡夫溺丧极趣。不越人天。若凭大圣之威。则高升十地。同生净域也
  善友缘第二
  如涅槃经云。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佛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又云。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法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行正见。教人行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于乐。见他有过不说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时。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又云。善友当观。是人贪欲嗔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则应为说不净观法。嗔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着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闻已修行。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从得暖法。乃至渐得罗汉辟支佛果菩萨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无疑滞。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识。法师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识。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论引经偈云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转成毒
  是故要须真实利益众生。先自调伏然后教人。无寡闻失无退行失。无散乱失。无轻慢失。无颠倒失。无贪求失。无嗔恚失。无邪行失。无著我失。无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识。故庄严论偈云
  多闻及见谛  巧说亦精愍
  不退此丈夫  菩萨胜依止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世尊又共长老难陀。至于一卖香底。见彼底上有诸香里。见已即告长老难陀。作如是言。难陀。汝来取此底上诸香里物。难陀尔时即依佛教。于彼邸上取诸香里。佛告难陀。汝于漏克一移之顷。捉持香里。然后放地。尔时长老难陀。闻佛如此语已。手执此香。于一克间还放地上。尔时佛告长老难陀。汝今当自嗅于手看。尔时难陀闻佛语已。即嗅自手。佛语难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气。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气微妙无量。佛告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善知识。恒常共居随顺染习。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尔时世尊因此事故。而说偈言
  若有手执沉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须臾执持香自染  亲附善知识复然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亲近恶知识  现世不得好名闻
  必以恶友相亲近  当来亦堕阿鼻狱
  若人亲近善知识  随顺彼等所业行
  虽不现证世间利  未来当得尽苦因
  又四分律。亲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应亲附之。又大庄严论佛说偈言
  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又迦罗越六向拜经云。善知识者有四辈。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病瘦县官为共征。讼忧解之。四见人贫贱心不弃捐。当念欲富之。善知识者。复有四辈。一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于后解决之。二有病瘦消损。将归养视之。三知识死亡官殓视之。四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恶友缘第三
  如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云。恶知识者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三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见人死亡弃之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