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瑜伽师地论 第三十一卷(4)

相寻思伺察 随行有三门 义事相品时 理六事差别 初相应加行 次串习无缓 无颠倒应时 解了无厌足 不弃舍善轭 最后正加行 是九应当知 有二品差别 知自性因

  相寻思伺察  随行有三门
  义事相品时  理六事差别
  初相应加行  次串习无缓
  无颠倒应时  解了无厌足
  不弃舍善轭  最后正加行
  是九应当知  有二品差别
  知自性因缘  见彼诸过患
  正修习对治  令障得清净
  5目修作意处
  云何修作意。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净诸障。离邪加行学正加行。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何等为四。一调练心作意。二滋润心作意。三生轻安作意。四净智见作意。云何调练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云何滋润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云何生轻安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云何净智见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彼修行者。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如是于漏及漏处法。能令其心生热等热生厌等厌。何等名为可厌患处。略有四种可厌患处。谓自衰损及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若自兴盛及他兴盛。过去尽灭离变坏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即彼行者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如是于彼生欣乐故。能令其心极成津润融适澄净。何等名为可欣尚处。略有三种可欣尚处。一者三宝。二者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云何随念三宝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蒙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大师。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善说法毗柰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我与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贤善法。同梵行者共为法侣。我今当得贤善命终贤善殒没。当得贤善趣于后世。如是名为随念三宝令心欣乐。云何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于如来应正等觉大师善说法毗柰耶善修正行声闻众中。我得与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学同修慈仁身语意业。同其所见同所受用。如是名为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谓无悔为先发生欢喜。云何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处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罗清净堪为法器。得与如是同梵行者同清净戒。得与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见。我有堪能精勤修习如是正行。于现法中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由是令心生大欢喜。如是名为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处令心欣乐。又由前后勇猛精进。已得安住所证差别。由随念此复于后时所证差别。深生信解令心欣乐。是名异门。彼修行者于可厌法调练其心。于能随顺诸漏处法令心不向。违逆弃背离隔而住于可欣法。悦润其心。于出于离所生诸法有亲爱故。令心趣向附着喜乐和合而住。如是彼心由厌由欣二种行相。背诸黑品向诸白品易脱而转。其心如是。背诸黑品。由调练心作意故。向诸白品。由滋润心作意故。于时时间依奢摩他内摄持心由生轻安作意故。于时时间于法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由净智见作意故。如是彼心于时时间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所摄受堪能。与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摄受因。经历彼彼日夜刹那腊缚须臾逮得胜进。譬如黠慧锻金银师或彼第子。于时时间烧炼金银。令其弃舍一切垢秽。于时时间投清冷水。令于彼彼庄严具业有所堪任调柔随顺。于是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业具。随其所乐庄严具中种种转变。如是勤修瑜伽行者。为令其心弃背贪等一切垢秽。及令弃背染污忧恼。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为令趣向所有清净善品喜乐。于可欣法发生欣乐。于是行者随于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即于彼彼能善亲附。能善和合无转无动。随其所乐种种义中。如所信解皆能成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