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观所缘论释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论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
观所缘论释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若言能令毒智人  为令其慧极明了
  及为消除于罪恶  稽首敬已观其义
  论曰。诸许眼等识者。于所弃事。及所收事。或舍或取。是观察果故。所舍事体。及颠倒因。是所显示。此中等言。谓摄他许。依其色根五种之识。由他于彼一向执为缘实事故。意识不然。非一向故。许世俗有缘车等故。纵许意识缘实事境。有其片分。亦能将识相似之相。离无其境。于眼等识。境不相离。得成就已。方为成立。是故于此不致殷勤。又复于串修果。智所了色。诚非呾迦所行境故。及如所见。而安立故。今此但观闻思生得智之境也。如斯意识所缘之境。全成非有。此于自聚。不能缘故。复缘过未。非实事故。犹若无为。为此等言。摄五识身。若尔根识引生所有意识。斯乃如何。非此共其根识同时。或复无间。皆灭色等为所缘故。或缘现在。此非根识。曾所领故。斯乃意识自能亲缘外境体性。此则遂成无聋盲等。复违比量。知有别根。此遮增色。是所欲故。然于意识。不复存怀。眼等诸识。色为依缘。而方有故。无表但是不作性故。自许是无本意如此。此于所缘将为现量。是所取性故。深履邪途故。为此正意遮所缘性。因便方遮斯所依性。同时之根。功能之色。将设许之。言外境者。彼执离斯。而有别境。此显其倒。显彼执有异事可取故言境也。如何当说。或缘总聚。由非总聚。实事应理。诚如来难彼自前后道理相违。余复何失。缘其实事。及缘总聚。是所许故。将欲叙其别过。为此且放斯愆。或许极微。虽复极微唯共聚已而见生灭。然而实体。一一皆缘不缘总聚。犹如色等。设自诸根悉皆现前。境不杂乱。彼根功能。各决定故。而于实事。断割有能。一一极微成所缘境。彼因性故。彼眼等识之因性故。是彼生起亲支分义。然而有说。其所缘境是识生因在诸缘故。或复于彼为总聚者。彼诸论者执众极微所有合聚为此所缘相识生故。由于总聚而生其智。是故定知。彼为所缘。如有说云。若识有彼相。彼是此之境。此二论者。咸言彼相应斯理故。若不言因。此因无喻。犹如因等。成因等性极微总相。是所缘性而成立之。又若自许不于识外缘其实事。应有有法自相违过。然法称不许。斯乃于他亦皆共许。即以为喻。若但如所说应于所立义而属当之。前量意云。论本二因但是明因所以不即是因以无共成之喻。为此须出彼相应因。何以如此
  次复显己所论之理。是无谬妄。明他共许置第五声。设许为因。犹如共许。诸非有事。非有性故。非因极微。而且纵许。诸极微体是其因性。但说不合是所缘性。由非彼相极微相故。此云根识极尘非境。如根者言。犹如于根。纵实是识。亲依之因无根相故。非彼之境极微亦尔。诸无其相彼非斯境者何谓也。为此说其名境者等言自性者。谓自共相了者。定也如何。此复名为了耶。如彼相生故。此言意者。同彼相貌而识生起。由随彼体故。此则说名了彼境也。而实离识无别所了。可与其识为因性耶。然而但有前境相状。于其自己。犹如镜像而安布之。共许名斯为了其境。然非极微一一自体识随彼状。由此极微而为境体。纵有因性。由非因义。所缘如根。虽是因性。不为所缘。若由因性许作所缘。根亦同斯。应成彼也。斯言前说彼相应理。故因有不成过。然而意显非唯因性。即是其根所缘之相。若如所说因将为能立者。则彼因性。故为所缘性耶。于根亦有成不定过。若如是者。由非彼相。其义何也。为明成立自己之宗。由非但述他宗过故。已义便成。此言为彰非即能生自识相故。境非极微。犹如眼等。若其是彼因性之言。将为论主前立他宗。明他共许。此时意在遮他显己。能破义成。置斯言矣。宗许定彼不定他宗。恐其不许。向者与他出不定成。即是能破。何假自宗更由比量。凡言不定。未必决定。不成恐致疑惑。是故更须立量。或可由斯非彼相者。于诸极微非定了性。如相识生。是谓决了。既彼非故。明知决了。此亦无由。应可说非决了性故。惟出此因不是所缘。如根极微。有余复作诸识差别。显其成立。眼识不能了极微色。无彼相故。如余根识。如是余识。翻此应言。如根之言诚为乘也。其喻别须义准而出
  又复纵是因性之言。为无用矣。彼虽因用非所缘性。此亦如是实为有用。然非声等所有极微。可是余根之识生因。有说于识自体无聚现故。非是所缘如根众微。由境相状安布于识。是彼相性。此非有故。理即说其无有聚现。如是且述。钵啰摩怒不是所缘。彼之能立不相应故。及非境性量善成故。若尔总聚是境。然由所说诸有能立。若望谟阿宗。皆有不成性。理实如此。然而总聚实有彼相。可是所缘无因性。故由彼相识不能生其总聚相识。总聚不生。彼既不生。此识如何。令此缘彼所缘之相不相应故非所缘义。由此前云。彼相应理斯乃不成。若尔何谓所缘之相。凡是境者。理须生其似自相识。随境之识。彼是能生。彼是所缘。有说凡为境者。理必须是心及心生起之因也。此既生已。随境领受而与言论。于时名此为所缘境。若义具斯二种相者。此乃方合名为所缘。是能生性所缘之境。引阿笈摩。此即便是说生缘性。由是生因彼识生缘。共许是其所缘之境。自体相现。此中无益。故不言之。能非总聚。是能生者。非实事故。由其总聚不是实事。此于有聚一异二性不可说故。又复无有不实之事。能有生起果用功能。犹如二月。如第二月。不能生识第二月相。若尔何因有斯相现。根损害故。若时眼根由瞖等害损其明德。遂即从斯损害根处。见二月生。非实境故。由此二月。纵有彼相。然非斯境。如第二月。纵令此识有彼相状。由不生故不名斯境。此由非实事有性等。总聚不是识之生因。非实性故如第二月。由斯方立非因性故。不是所缘。还如二月。又复将此第二月喻。于彼相因。应知说其不定之过。复由识义理成就故。过是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