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瑜伽师地论 第六十三卷

瑜伽师地论 第六十三卷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4项五种定相违法 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
瑜伽师地论 第六十三卷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4项五种定相违法
  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
  5项三种远离
  复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
  6项定障
  1目五种定障
  复次心清净行苾刍。略有五种等持相违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于此障碍而住。是故说名厚重过失。云何五相。一者获得随宜资具便生喜足。二者好乐求诸善法。三于身财无所顾恋。四于生死及与涅槃见太过失最胜功德。五于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谓怀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养或得而少。或弊或迟或不恭敬。由此便生颦戚愤憾。从此因缘。发恚寻思及害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胜三摩地不能得生。设彼已生还复退失。所言慢者。谓怀慢故。慢所制伏。为性于法不生恭敬。于诸师范尊重福田。不能时时身心卑屈敬问咨请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发三摩地义。从此因缘发起轻慢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言欲贪者。谓怀贪故。多诸爱染。于身财等深生顾恋。由此于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乱。从此因缘生欲寻思眷属寻思。国土寻思族望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彼复不净能为对治。应知不净略有三相。谓粪秽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别相。萨迦耶见者。谓由身见制伏因缘会遇世法。便为高欣下戚涂染。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亲爱恒流之所漂溺。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世法众相所生不正寻思之所烧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追求之时。种种扰乱散动所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由彼身见因缘。恒常执着世法所依无常诸取。由是因缘为忧悲等之所逼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复即彼为欲除遣下地垢秽。勤修善时。于彼加行不生喜乐。于此所治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如为除遣下地垢秽。为遣上地所有垢秽当知亦尔。由此因故虽作是心。我当于彼生死涅槃观大过失观胜功德。便复颠倒。由此因缘先虽获得诸三摩地。然于未生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谓怀不忍故。虽已获得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舍离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缘于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设复已生还即退失。前三过失能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过失为谛现观三摩地障。后一过失为入根本三摩地障。
  2目八种障
  复有差别。谓有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于彼杂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弃舍近住弟子。非无烦恼诸阿罗汉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为八。谓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恶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养亦复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毁犯行不正行。又于近住诸弟子众饶益损减。便有所须及与不须。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营众务所有扰恼。不能堪忍。
  4节九门释三摩呬多地
  1项举颂列九门
  复次嗢拖南曰
  数及所对治  支分广建立
  远离苦散动  上支分差别
  2项随释
  1目数
  问如先所说四种静虑。何因缘故唯四静虑不增不减。答由能究竟超苦乐故。所以者何。从初静虑乃至第四。渐超苦乐方究竟故。
  2目所对治
  云何名初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者欲贪。二欲恚害。三种寻思。三者忧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乱。云何第二静虑所治。亦有五种。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静虑所治。谓有四种。一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于乐发悟。五定下劣性
  3目支
  问初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二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问内等净何法为自性。答念正知舍为自性。问第三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念。二正知。三舍。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四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四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念正知舍。由寻伺门之所引发。是故虽有而不宣说。第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又由踊跃心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显示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心随烦恼已远离故显彼自相。是故说彼离喜贪故。初静虑中离欲贪故非离喜贪。第二静虑离寻伺贪故非离喜贪。第四静虑即彼显示最极清净。是故当知一切静虑彼皆随转如其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