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第九十一卷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三 5项别嗢拖南第四列释离欲等七门 复次嗢拖南曰 离欲未离欲 问因缘染路 保命着处等 皆广说应知 1目离欲未离欲 若有苾刍。于其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于五妙欲意所识法。定地三世。由三种缠及彼根本所有随眠。正杂染时。于现法中。不任趣证究竟涅槃。当知此中由过去世。依彼取识。由未来世。属彼取识。由现在世。着彼取识。由彼根本所有随眠。堕在相续常随逐故。执彼取识。与此相违。无杂染时于现法中。堪能趣证究竟涅槃 2目间 复次于圣教中。当知有四如理问者。一有净信。若诸长者。若长者子。二具聪慧多闻苾刍。三是大师亲承侍者。四即大师。有二因缘。佛于弟子知而故问。谓观弟子虽欲请问。而无无畏。或于其义无所了知。为遮现在未来过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3目因缘 复次由二因缘。说六识身。以内六处为因。以外六处为缘。谓内六处为彼种子所依附故。又内六处相续一类。如先所得毕竟转故。境界不尔。非彼种子所依附故。又非一类相续转故。 4目染路 复次由二种相。当总了知一切杂染。一者一切杂染自性。二者一切杂染行路。言自性者。所谓欲贪与诸杂染为根本故。言行路者。谓内外处。能取所取有差别故 5目保命 复次若诸苾刍。于二处所。等随观察。若行若住。如理作意为所依止。于二杂染。应脱其心。云何名为于二处。所谓自保命忽然夭丧。不善心殒往诸恶趣。云何名为如理作意为所依止。复于何等二种杂染。应脱其心。谓我宁遭种种楚挞损害。于己诸处之身。勿复令我不善心殒生诸恶趣。又我应当与喜乐俱如实观察。为欲对治现行不善。恳励修习诸行无常。若经行时。于诸境界执取诸相。执取随好所有杂染。令心解脱。远离住时。于诸不善种种寻思所有杂染。令心解脱。当知此中第一杂染。是相似因。第二杂染是相似果。又二杂染现在转时。生于二处。谓自保命。即于尔时倏归夭丧。不善心殒往诸恶趣。是故于彼二种杂染。一刹那中深见过患。发生惭愧尚为妙善。况能相续 6目着处 复有众多魔所归向所有杂染着安足处。智者了知应当远避。谓已离欲诸异生类系属定生喜乐诸处所有爱味着安足处。未离欲者于妙五欲受为依故。憙乐诤竞贪爱耽染着安足处。于恩于怨。诸有情所一切爱恚着安足处。广大上品能引境界顺乐顺苦所求所寻所可贪爱所有三世着安足处。当知此中。可欣可乐可爱可意诸句差别。如前已辩。不可欣者。于未来世。不可乐故。不可乐者。于过去世。由随忆念不可乐故。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不可意者。由于诸受不可乐故。又言苦者。即于境界不可乐故。言损恼者。即于诸受不可乐故。言违背者。于过去世不可乐故。言逆意者。于未来世。不可乐故 7目等 复次有二杂染。一者外境杂染。二者内受杂染。眼等为依。于色等境。起诸贪着。名外境杂染。诸触为依。贪着内受。名内受杂染。此二杂染。于永寂灭般涅槃中。皆不可得。非诸魔怨所能游履 复次由十五相。应当了知一切种类爱见杂染。谓于诸处由诸缠故。名藏。由随眠故。名护。由我见故。名覆。所余差别。广说如前摄异门分。 6项第二总嗢拖南一颂标列四门 复次总嗢拖南曰 因同分等 唯作缘等 上品贪等 后多住等 7项别嗢拖南第一举一颂别释因因同等九门 别嗢拖南曰 因同分思缚 解脱相触遍 胜解护根门 教爱相为后 1目因同分识 诸圣弟子。因同分识。随入无我。由三种相。于诸识中正观而住。云何因同分识。随入无我。谓由现见五有色处。四大种身若增若减。若取若舍。无常性故。于缘彼识随入无常。无常则苦。苦则无我。由是因缘。随入无我。云何随入无我性已。由三种相。于诸识中。正观而住。谓诸邪见。一切皆以我见为根。是故此根必应先断。又以正慧即观彼识。所依所缘差别转故。有无量种。又观此识差别转时。如刹那量安住坚实。尚不可得。何况毕竟 2目思 复次于六处灭究竟。寂静无戏论中。由戏论俱四种行相。不应思惟。不应分别。不应诘问。唯应依他增长觉慧。审谛观察真实意趣。云何为四。谓或有无。或异不异。以彼六处有生有灭。展转异相。施设可知。由生灭故。有无可得。有异相故。待他种类异性可得。待自种类前后无别不异可得。六处永灭。常寂静相。是故由彼戏论俱行四种行相。思惟观察不应道理。当知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