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论 第六卷(4)

论曰。复有教授偈。如观行差别论说 菩萨静心中 得见其心影 灭除于义想 但观于自想 如是心住内 知所取非有 即无能取者 故证无所有 释曰。为令得入观故

  论曰。复有教授偈。如观行差别论说
  菩萨静心中  得见其心影
  灭除于义想  但观于自想
  如是心住内  知所取非有
  即无能取者  故证无所有
  释曰。为令得入观故。复说此教授偈。菩萨见心影者。见彼似法义影唯是自心。何人见谓菩萨。何处见谓静心中。灭除于义想。但观于自想者。谓于静心中义想不起。知唯是自心为法义相显现。如是心住内者。若心如是得住于义无所有中。即是心住于心中。知所取非有者。谓解知所取义无所有故。即无能取者。由所取义不有故。则能取心为能取者。亦不可得故。证无所得者。既无能取所取。已即说名为证真如。以真如不可得故
  论曰。复有入正位别偈。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
  菩萨具满无边际  福德智惠之资粮
  法中思量善决已  则了义类意言生
  彼知诸义唯意言  即住似义唯心中
  如是正证法界已  是故远离二种相
  以知心外无有他  故得知心亦非有
  智者了知二俱无  即住无二法界中
  智者无分别智力  平等顺行常普遍
  所依稠密罪恶聚  如大伽陀拔众毒
  牟尼善说诸正法  安心有根法界中
  已知念行唯分别  智者疾至德海岸
  释曰。复有入正位偈。如线庄严论中说。若有最极难知者。彼中显示于中无边际者。谓极难度彼岸故。如言无边。言说非无有边。但以多故得名无边。此亦如是。何者为资粮。谓福德智慧。于中施等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波罗蜜名智慧资粮。精进波罗蜜若为智慧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精进是福资粮。如是禅波罗蜜亦二种。于中若缘四无量禅名福资粮。余名智资粮。谁有此资粮。谓菩萨法中思量善决故者。由依三摩提后力故。思量诸法得善决定非余。则了义类意言生者。谓了知诸义皆以意言为因故。即住似义唯心中者。由知彼诸义唯意言故。即此自心似义而现故。如是正证法界已。是故远离二种相者。知自心似义而现已。即于离能取所取真如中得证。又复如所入证。今当显示以知心外无有他故。得知心亦非有者。谓离心外无有所攀缘义。彼不有故。能缘之心则亦不有。菩萨知彼二不有故。即住无二法界。谓离心及义故。无分别智力者。离分别智力故。平等顺行者。于平等中顺行故。见修多罗等一切诸法平等。犹如虚空故。普遍者。于若内若外诸法中。如是见故。常者一切时故。所依稠密罪恶聚者。此诸染法因名稠密。以难可观解故。罪恶聚者。即是染法熏习自性为体故。牟尼善说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者。谓以意安住有根心中。若攀缘彼心真如。此是有根心。谓缘如来正说。具足无阙总为一相应知此即是无分别智。已知念行唯分别者。住此有根心已。为欲正说故。于彼后得智中所忆念义。亦知此忆念行唯是分别故。由此无分别智及后得二种智故。诸菩萨疾至佛果彼岸。此等诸偈总集义者。初偈明资粮道。第二偈义明方便道。第三偈义明后见道。第四偈义明修道。第五偈义明究竟道。此释入应知相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