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显扬圣教论 第十六卷(4)

论曰。于依他起自性执着初自性故。起于熏习则成杂染。当知圆成实自性无执着故。起于熏习则成清净。杂染即是有漏性。清净即是无漏性。此无漏性当知

  论曰。于依他起自性执着初自性故。起于熏习则成杂染。当知圆成实自性无执着故。起于熏习则成清净。杂染即是有漏性。清净即是无漏性。此无漏性当知即是转依相。又此转依不可思议及有二种。云何不可思议。颂曰
  真实及自体  寂静与功德
  一切不思议  当知由四道
  论曰。如是转依不可思议由四道理。一由真实。谓是常故。二由自体。谓非有色非无色如是等故。三由寂静谓寂静住故。四由功德谓此转依有威德故。又此转依不可思议由四种道方乃证得。谓四种正行。四种寻思。四如实智。四种境事。何等为四。一遍满境。二净行境。三善巧境。四净惑境。此中遍满境复有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究竟四所作成就。有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毗钵舍那境。无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竟。事究竟者。谓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就者。谓转依及依此无分别智。净行境有五种。一不净。二慈悲。三缘起。四界差别。五入出息念。善巧境有五种。谓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净惑境。谓世间道有二。下地粗性。上地静性等。出世间道有四圣谛等。复次如前所说有二种转依。何等为二。谓声闻菩萨转依差别。颂曰
  声闻有二种  趣寂趣菩提
  依止变化身  趣无上正觉
  诸声闻转依  厌皆修所得
  菩萨方便修  无二智依止
  不住生灭故  诸佛智无上
  利乐诸有情  不思议无二
  论曰。声闻转依当知复有二种。一趣寂灭。二趣菩提。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依变化身住能证菩提非业报身又声闻转依以于流转背修故得。菩萨转依以方便修及无二智为依止故得。云何以方便修。谓由无间达法性故。所缘大故。发起最胜勤精进故。顾有情故。了诸行故。云何无二智为依止。谓不住流转及以寂灭。不顾流转故。顾诸有情故。由此因缘当知佛智最胜无上。所以者何。余有情智。或住流转。或住寂灭。故非无上。又诸佛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善能成满自他利故。最胜无上。余有情智。或唯自利或不俱利。故非无上。以是因故诸佛智慧不可思议。不住二边能作一切众生利益事故。又无有二。谓般涅槃不涅槃等。性无二故
  显扬圣教论成现观品第八之一
  论曰。如是正勤了知无常苦空无我已。欲何所观。颂曰
  当知现所观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无漏  未见未受遍
  论曰。为现观察欲色无色三界所系下中上品所知事故。有漏者。谓即此苦集谛摄。无漏者。谓此增上灭道谛摄。未见者。谓四谛所摄。未受者。谓灭道所摄。遍者。谓现见不现见法智种类智所行境界。复次以何现观。颂曰
  出世间胜智  能除见所断
  无分别证得  唯依止静虑
  论曰。出世间智能为现观非世间智为断见所。断惑唯是见道非修道故。问彼复何行。答无分别证得。谓现前证得无分别行非未现证。问彼何所依。答唯依止静虑不依无色。复次何处现观。颂曰
  极戚非恶趣  极欣非上二
  处欲界人天  佛出世现观
  论曰。于恶趣中不起现观。苦受恒随极忧戚故。不能证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欣掉重故。厌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现观。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复次谁能现观。颂曰
  未离欲倍离  及已离欲者
  独一证正觉  最胜我所生
  论曰。有五种补特伽罗能入现观。或无入者以无我故。何等为五。一未离欲者。二倍离欲者。三已离欲者。四独觉。五菩萨。云何应知唯心能入现观非我能入。颂曰
  非我为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现观  执爱自我故
  无常有境界  待缘智生起
  断粗重等三  故依心现观
  论曰。若计有我能入现观。不应道理。何以故。我为智因。不应理故。若离于智自然不能取故。所以者何。若我能为智因。即是无常。或应智是常有。若我自能取境界者。智未生前亦应能取。又若计我能入现观。此我亦应自观我性。若如是者。应无解脱。以缘执我及起爱故。所以者何。无有取我不起我执及我爱者。若说依心。能入现观。斯有道理。何以故。心是无常。有境待缘能生智故。又依止心若粗重若我执及与我爱。皆可断灭。所以者何。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与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若证遍智即能远离粗重而生。永除我执及与我爱。云何次第能入现观。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