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此五种 宿植善根故 释曰。此偈明先福轮。先福亦具五因缘。一者可乐。二者无难。三者无病。四者三昧。五者智慧。第一事由住胜土为因。第二事由值善人为因。后三事由自正成就为因。已说四种不放逸轮。次说烦恼出烦恼。偈曰 远离于法界 无别有贪法 是故诸佛说 贪出贪余尔 释曰。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嗔痴亦尔。由离法界则别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趣。偈曰 由离法性外 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 烦恼即菩提 释曰。如经中说。无明与菩提同一。此谓无明法性施设菩提名。此义是经旨趣。偈曰 于贪起正思 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 嗔痴出亦尔 释曰。若人于贪起正思观察。如是知已于贪即得解脱。故说以贪出离于贪。出离嗔痴亦复如是。已说烦恼出烦恼。次说远离二乘心。偈曰 菩萨处地狱 为物不辞苦 舍有发小心 此苦则为剧 释曰。菩萨慈悲为诸众生入大地狱不辞大苦。若灭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萨以此为苦。最为深重。问此义云何。偈曰 虽恒处地狱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释曰。菩萨虽为众生长时入大地狱不以为苦。何以故。于广净菩提不为障故。若起异乘乐涅槃心。即为大苦。何以故。于大乘乐住而为障故。此偈显前偈义应知。已说遮二乘心。次说遮怖畏心。偈曰 无体及可得 此事犹如幻 性净与无垢 此事则如空 释曰。无体及可得此事犹如幻者。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故曰无体。而复见有相貌显现。故曰可得。诸凡夫人于此二处互生怖畏。此不应尔。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实无有体而显现可见。诸法无体可得亦尔。是故于此二处不应怖畏。性净与无垢此事则如空者。法界本来清净。故曰性净。后时离尘清净。故曰无垢。诸凡夫人于此二处互生怖畏。此不应尔。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虚空本性清净。后时亦说离尘清净。法界性净及以无垢亦复如是。是故于此二处不应怖畏。复次更有似画譬喻。能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画师 画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别 于无见能所 释曰。譬如善巧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不真分别亦复如是。于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是故不应怖畏。此中复有似水譬喻。能遮后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浊 秽除还本清 自心净亦尔 唯离客尘故 释曰。譬如清水垢来则浊。后时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来本性清故心方便净亦复如是。心性本净客尘故染。后时清净除客尘耳。净非外来本性净故。是故不应怖畏。偈曰 已说心性净 而为客尘染 不离心真如 别有心性净 释曰。譬如水性自清而为客垢所浊。如是心性自净而为客尘所染。此义已成。由是义故。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清净。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已遮怖畏。次遮贪罪。偈曰 菩萨念众生 爱之彻骨髓 恒时欲利益 犹如一子故 释曰。诸菩萨爱诸众生。此名为贪。余如偈说。偈曰 由利群生意 起贪不得罪 嗔则与彼违 恒欲损他故 释曰。若谓菩萨爱诸众生起贪名罪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此贪恒作利益众生因故。偈曰 如鸽于自子 普覆生极爱 如是有悲人 于生爱亦尔 释曰。譬如鸽鸟多贪爱念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萨多悲爱诸众生。增上亦尔。偈曰 慈与嗔心违 息苦苦心反 利则违无利 无畏违畏心 释曰。菩萨于诸众生由得慈心故。与嗔心相违。由得息苦心故。与作苦心相违。由得利益心故。与无利心相违。由得无畏心故。与作畏心相违。是故菩萨起如是贪不得名罪。已遮贪罪。次说修行差别。偈曰 善行于生死 如病服苦药 善行于众生 如医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 如调未成奴 善行于欲尘 如商善贩卖 善行于三业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恼他 如父于爱子 善行于修习 如钻火不息 善行于三昧 如财与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