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次依前六 见性修三学 随次依后四 得果有四种 释曰。随次依前六见性修三学者。菩萨于初地通达真如。第二地学增上戒。第三地学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学增上慧。慧有二境。一法实。谓苦等四谛。二缘起。谓逆顺观十二因缘。此二境亦在第二第三地中。是故彼地亦增上慧建立。然第四地中菩提分慧增上。第五地中谛观慧增上。第六地中缘起观慧增上。故此三地建立增上慧学。随次依后四得果有四种者。依第七地得无相有功用住。为第一果。依第八地得无相无功用住。为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众生。为第三果。依第十地得二门成熟。为第四果。已说随地修学及学果。次说菩萨随地修习无流五阴。偈曰 见性净三身 亦在前六地 余地净余二 远离五障故 释曰。初地见性如前解。第二地中戒身清净。第三地中定身清净。第四第五第六地中慧身清净。后四地及佛地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清净。由离五障故。五障者。第七地中以执相无知为障。第八地中以功用无知为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无知为障。第十地中以未净二门无知为障。佛地中以碍障无知为障谓此无知能碍声闻缘觉境界智诸佛知一切境无碍。由解脱此障故。已说菩萨随地修无流五阴。次说菩萨随地成就未成就。偈曰 未成就成就 成复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 分别无分别 释曰。未成就成就者。彼信行地是未成就。自余诸地是名成就。成复未成成者。于前成就地中复有未成就成就。七地已还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已上是名成就。无功用故。问前说欢喜地亦是成就。此义云何。答如地建立知分别无分别。此由于地建立中知唯分别。于此分别亦无分别。所执能执俱无体故。约此义故说名成就。偈曰 应知诸地中 修习及成就 此二不思议 诸佛境界故 释曰。菩萨于诸地中各有修习及成就。应知地地皆不可思议。由诸菩萨内自证觉是诸佛所知非余人境界故。已说菩萨随地成就未成就。次说菩萨入地十种相。偈曰 明信及无劣 无怯亦无待 通达及平等 离偏亦离着 及以知方便 亦在圣众生 如此十种相 地地皆圆满 释曰。入地菩萨地地皆有十相。何者为十。一明信。二无劣。三无怯。四无待。五通达。六平等。七离偏。八离着。九知方便。十圣众生。明信者。于自地得明。于诸法中除无知故。于他地得信。于后诸地生愿乐故。无劣者。闻深妙法不惊怖故。无怯者。行难行行极勇猛故。无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达者。他地方便能起故平等者。普于众生同自心故。离偏者。耳闻毁誉无高下故。离著者。得轮王等位无爱染故。知方便者。知诸法不可得为佛方便故圣众生者。诸佛徒众恒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应知。已说菩萨入地十种相。次说菩萨地中十度相。偈曰 有欲无六障 其次无乱慧 不漂亦不回 事友及供养 回向将生胜 修善与戏通 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释曰。诸菩萨于诸地中得十度有十六相。何者十六。一有欲乐。行诸度故。二无悭。离施障故。三无违。离戒障故。四无恚。离忍障故。五无懈。离进障故。六慈悲。离定障故。慈悲能与乐拔苦。是嗔恼对治。由定得故。七无恶慧。离慧障故。恶慧有三。谓自性分别。随忆分别。显示分别。此能断故。八无乱慧。离异乘心故。九不漂不为人天胜乐醉其心故。十不回不为不成就苦及难行苦退其心故。十一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识闻大乘故。十二供养。供养三宝故。十三回向善巧方便故十四生胜。此显愿波罗蜜相。离八难处不离诸佛菩萨故。十五修善此显力波罗蜜相。无间修诸善根故。十六戏通此显智波罗蜜相。游戏诸大神通功德故。菩萨若得此相。则为一切众中上首。是名佛子十六相。已说菩萨地中十度相。次说菩萨度度五功德。偈曰 地地升进时 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 应知止观俱 释曰。地地升进时度度有五德者。菩萨于一一地修一一度。于一一度皆具五种功德。何者为五。一灭习。二得猗。三圆明。四相起。五广因。灭习者。一一刹那灭除依中习气聚故。得猗者。离种种相得法乐故。圆明者。遍知一切种不作分段故。相起者。由入大地无分别相生故。广因者。为满为净一切种法身福聚智聚摄令增长故。二及二及一应知止观俱者。此中应知。初二功德是奢摩他分。次二功德是毗钵舍那分。第五功德是俱分。已说菩萨度度五功德。次释菩萨十地名。偈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