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卷

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卷 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述此方便。颂曰 求脱者积集 于住勤修习 得三圆满已 有依修
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卷
  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述此方便。颂曰
  求脱者积集  于住勤修习
  得三圆满已  有依修定人
  释曰。此初一颂总标六门。言求脱者。谓是求解脱人。积集者。谓能积集胜行资粮。于住勤修习者。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定。由不散乱不动摇故。问云何修习。谓得三圆满已有依修定人。圆满有三。一师资圆满。二所缘圆满。三作意圆满。有依谓是三定。一有寻有伺定。二无寻唯伺定。三无寻无伺定。修定人者。谓能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若人能于解脱起愿乐心。复曾积集解脱资粮心依于定有师资等三而为依止有依修习。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之果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名总标。颂曰
  于三乘乐脱  名求解脱人
  二种障全除  斯名为解脱
  应知执受识  是二障体性
  惑种一切种  由能缚二人
  已除烦恼障  习气未蠲除
  此谓声闻乘  余唯佛能断
  若彼惑虽无  作仪如有惑
  是习气前生  若除便异此
  释曰。此之四颂释求解脱者。谓于声闻乘等有差别故。于三乘中心乐解脱。名求解脱。云何解脱。二种障全除。斯名为解脱。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脱。应知执受识是二障体性。识者即是阿赖耶识。执受者是依止义。谓是烦恼所知二障体性。此复云何。惑种即是烦恼障自性。一切种即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种者。即是二障种子能缚二人。烦恼障种子能缚声闻。一切种子能缚菩萨。由与声闻菩萨为系缚故。云何此二解脱差别。谓声闻人。习气未除。断烦恼障而证解脱唯佛世尊能总除故。云何习气。彼惑虽无所作形仪如有惑者是名习气。此中应言。若惑虽无令彼作相如有惑者。此言作仪如有惑者。即是于因说果名故。彼谓声闻独觉未知。此是谁之习气。谓是前生所有串习之事。尚有余气。今虽惑尽所为相状似染形仪。名为习气。若能除断与此不同。应云若彼习皆无不作仪如惑。颂曰
  种植诸善根  无疑除热恼
  于法流清净  是名为积集
  能持乐听法  善除其二见
  但闻心喜足  是四事应知
  释曰。此之二颂释积集义。如经中说。此人先应修习多闻复听正法。诸见热恼已正蠲除。心之盖缠能正降伏。依此文义故说初颂。云何积集所有善根。谓能持正法故。以此为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云何无疑。谓乐听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惑悉能除灭。云何除热恼。谓除二见故。二见云何。一者欲令他识知见。二者自起高举见。谓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则名为令他识见。依此见故自欲高举。名自高见。此二能令心焦热故。名为热恼。云何法流清净。谓能除遣但闻法时心生喜足故。上之除字流入于此。于法流清净者。谓听法时心无散乱相续而流。心清净故盖缠止息。若听法无厌。更能进思勤修不息。方得名为法流清净。当知此据闻思修位。如次应知
  次有十六颂。释于住勤修习。初一总标余是别释。颂曰
  所缘及自体  差别并作意
  心乱住资粮  修定出离果
  言所缘者。有其三种
  外上及以内  此三所缘生
  应知住有三  自体心无乱
  释曰。言三种者。一外缘。二上缘。三内缘。外缘谓白骨等观所现影像。是初学境界。上缘谓未至定缘静等相。内缘谓从其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自体谓是心无乱相。名之为住。心无乱者。于外等处三种缘时。随其所缘心无动乱。颂曰
  第一住相应  定心者能见
  于境无移念  相续是明人
  第二住相应  厌离心寂静
  专意无移念  相续是明人
  第三住相应  于前境凝住
  定意无移念  相续是明人
  释曰。此之三颂如其次第配外上内。言于境无移念者。谓于余境心无散乱。故名无移。相续者。坚守持心令不断绝。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从他教。于静虑法而起加行。是谓明人。应知如次是随法行及随信行种性。言厌离心寂静专意无移念者。谓于其境生厌离心。前唯观境未能生厌。今时专注心生厌离而不散动。于前境凝住者。谓于意言所现之境缘此境时其心凝定。故云定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颂曰
  坚执及正流  并覆审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