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大乘广五蕴论 一卷

大乘广五蕴论 一卷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奉 诏译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
大乘广五蕴论 一卷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奉 诏译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暖性。风轻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声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醎辛苦淡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是诸心法。五是遍行
  此遍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遍行
  五是别境
  此五一一。于差别境。展转决定。性不相离。是中有一。必有一切
  十一为善。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四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随烦恼以通善及无记性故。触等体性及业。应当解释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三和。谓眼色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
  云何欲。谓于可爱乐事。希望为性。爱乐事者。所谓可爱见闻等事。是愿乐希求之义能与精进所依为业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如日亲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炎。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或如诸法所住自相。谓即如是而生决定。言决定者即印持义。余无引转为业。此增胜故。余所不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