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第九卷

大乘义章 第九卷 净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门。净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门。此卷有九门(一发菩提心义 二回向义 三金刚三昧义 四断结义 五灭尽定义 六一乘义 七二种庄严义 八二
大乘义章 第九卷
  净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门。净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门。此卷有九门(一发菩提心义 二回向义 三金刚三昧义 四断结义 五灭尽定义 六一乘义 七二种庄严义 八二种种性义 九证教二行义)
  发菩提心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因起次第二 就位分别三)
  第一释名辨其体相。发菩提心者。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发菩提心。然此发心经亦名愿。要大菩提令来属己故名为愿。名义如是。体相云何。随义不同。略有三种。一者相发。二息相发。三者真发。言相发者。行者深见生死之过涅槃福利弃舍生死。趣向涅槃。随相厌求名相发心。言息相者。行者深悟诸法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灭涅槃亦如。生死寂故无相可厌。涅槃如故。无相可求。返背前相归心正道故名为发。良以取相违背正道故名舍相以为发也。盖乃废外以归其内故名为发。亦可离相平等之心。始起名发。故经说言灭诸发不发是发菩提心。言灭发者灭诸相发。言不发者不起相发。是发心者是无相发。无相心起名为发矣。言真发者。菩提真性由来己体。妄想覆心在而不觉谓之在外。向外推求。后息妄想。契穷自实。知菩提性由来己体。无异趣求。知菩提性是己体故。菩提即心无异求。故心即菩提。舍彼异求归心自实故名发心。良以外求违背正道。是故舍彼归心自实说为发心。此亦废外以归其内故名为发。亦可真证菩提。之心始起名发。体相如是(此一门竟)次明因起次第之义。先就相发以明因起。彼相发心因何而生。因大悲生。悲因何生。由依信慧。信慧因何。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生死大苦涅槃至乐。因闻生信。信生死苦涅槃大乐。因闻生慧。知生死苦涅槃大乐。由信慧故便起慈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众生未出故起大悲。信知涅槃是至乐故念众生未得。故起大慈。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众生。于苦未出欲为济拔。自我不出无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发心愿出生死。慈念众生未得涅槃欲为授与。自我不得无由化他令得涅槃。是故发心愿得涅槃。故因悲慈起菩提心。次就息相以明因起。息相发心是修慧摄。彼依何生。由思慧生。思因何生。由于闻慧。闻慧因何。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生死涅槃法空。如大品等。既闻是已便知生死本性寂灭涅槃亦如。成就闻慧。依闻起思。思惟生死涅槃法空。依思起修。观诸法空。见法空故舍彼相求。安心如道。名息相发。息相如是。次明真发因起次第。真发即是证行所摄。彼由何生。由于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发。思依何起。依于闻慧。闻由何生。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闻知真实如来藏性是己自体。如胜鬘经楞伽经等。既闻是已便成闻慧。因闻起思。思量真实如来藏性是己自体。因思起修。观察彼实。因彼舍妄便证自实。以证实故名真发心。因起如是(此二门竟)次就位论此三发心。随义通论统于始终。约位以分非无差降。位要有三。广开为六。言要三者如马鸣论说。一信发心位。在种性。此即是前相发心也。二解发心位。在解行。此即是前息相发也。二者证发位。在地上。此犹是前真发心也。言广六者。始从外凡终至法云摄以为六。一者外凡随想趣求名为想发。二十信位中真信已成。以信趣顺名为信发。三习种位中真解成就。以解趣顺名为解发。四性种位中真行成就。以行趣向名为行发。五解行位中如观道立。观心趣顺名为观发。亦名道发。六初地已上证行成就。证心趣顺名为证发。发心之义略之云尔。
  回向义三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修之所为二 约对余行辨定因异辨宽狭三)
  第一释名辨其体相。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问曰。佛法无有自作他人受报。他亦无他作自己受果。菩萨何须回己善法施与他人。设令与之他人云何得此善利。释言。佛法虽无自业他人受果。亦无他业自己受报。非无彼此互相助缘。以相助故得以己善回施于彼。以回向故于未来世常能不舍。利益众生助令修善。故须回向。又复回向即是己家能化之因。回向力故未来世中众生见者敬顺受法。即是己家能化之果。良以佛法自作自受故。须回向以成己家能化之因。使未来世成就己家能化之果。堪能益物。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此一门竟)次明修习回向所为。何故修习菩提回向。所为有三。一者为去。二者为住。三为增广善根。言为去者。一切凡夫心性乐有。若不回向所修善法坚住三界不得出离。以回向故令所修善出离诸有。故修回向。言为住者。一切有为无常磨灭。若不回向所修善根三有受报。受报已灭不得常住。以回向故令所修善尽未来际常住不灭。故经中说。如海龙王注一滴雨欲令此两经劫不灭。若经平地无由可得。降之大海经劫不尽。回向如是。求菩提故令所修善常住不尽。言增广者。为有修善局狭不多。为佛修善广多无量。故修回向。是义云何。菩提果德广大无边。用一善根回求彼。故于大菩提一一德边皆有善生。一善回向增广既尔。一切善根回向例然。是故经中宣说回向以为大利。为是三义。故须修习菩提回向。何以故修习众生回向。所为亦三。一者为去。二者为住。三为增广善根。言为去者。一切众生心乐自乐。若不修此众生回向。得乐便住不能随物在苦摄化。以回向故得乐不住。常能随物化益众生。言为住者。若不修此众生回向。得寂即灭不肯住世饶益众生。以回向故常在世间。饶益众生。为增广者。自善狭。小旷益善多。为令诸善随物广多。故须修习。是义云何。如修一善用以回施一切众生。众生无边令此一善增广无边。一善回向增广既尔。一切善根增广例然。为是三义。是故修习众生回向。何故修习实际回向。所为亦三。一者为去。二者为住。三为增广善根。言为去者。一切众生心性取著。若不修此实际回向。所修善根随有系著不能舍离。以回向故令所修善舍相出离。故须修习。言为住者。情相之法性自浮危。依之起善磨灭不住。要与理合方得固安。故经说言。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为令诸善合理常住。故须修习。为增广者。随相修善局狭不多。行与理冥方乃广大。如理无边。是故菩萨(此二门竟)为令所修诸善如理广大。是故修习。所为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