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第十四卷(2)

十一切入义四门分别(一释名辨相 二体性 三就处分别 四约对余门辨定优劣) 初释名辨相。一切入者。经中亦名一切处也。入者犹是处之别称。定心自在

  十一切入义四门分别(一释名辨相 二体性 三就处分别 四约对余门辨定优劣)
  初释名辨相。一切入者。经中亦名一切处也。入者犹是处之别称。定心自在。能令所缘相无不在。名一切处。处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若依涅槃去火一切。加无所有令以为十。行者初先系意。安静于己身分取少青相。极令明了如明镜中见诸色像。以渐广之。周满世界。同为一青。名青一切处。黄赤白等类亦同然。此青黄等。由四大造故次观之。始于自身观少地相。极令明了。以渐广之。周满世界。悉为一地。名一切处。水火风等类亦同然。患色多过。次舍色相缘无边虚空。先缘咽喉鼻口等空。极令明了。以渐广之。见一切界。同为一空。名空一切处。患彼空观外缘之恼。次舍空相缘无边识。始观一识。极令明了。所谓观于缘一空识。以渐广之。缘无边识。皆令明了。名识一切处。问曰。心识云何无边。论言。以其空无边故。缘空之识亦复无边。问曰。何故不观受等。成实释言。取于地等其唯心识。故偏观识。又识是主。故偏观识。问曰。何故偏说空识。为一切处。不说非想及无所有。为一切处。杂心释言。行者先入前三解脱。不能胜进。次入八胜。虽入胜处不能无边。故入青等四一切处。此青黄等何所依止。依四大造。故观地等四一切处。云何于此而得胜进。所谓觉知知无边空。此知依何。谓。依心识。识复何依。便无所依。故上不立。龙树释言。虚空广多。佛说虚空无量无边。故说虚空。为一切处。向前九种一切观中。皆有心识。心识能缘一切诸法。一切法中皆见有识。故说心识。为一切处。无所有中。略去多识。唯缘一识。一识不广。是故不说为一切处。非想地中。心志微细。而复精纯。难得取相。难可令广。故亦不说为一切处。又复空处方便道中。能缘下地无边之色。就之观空。识处方便能缘下地无边色空。就之观识。故此二地名一切处。上不如是。为是不立。涅槃何故除火一切。立无所有。为一切处。如增集论释。彼为事火婆罗门。故作如是说。若当宣说火一切处。增彼耶见。是以去之。无所有处。虽无多识非无少识。为成十数。故通说之。为一切处(此一门竟)次辨体性。于中有二。一心法分别。随相别分。前之八种是无贪性。贪欲治故。后二想性。通则十种皆想自性。假想观故。成实亦云。十皆慧性。以观法故。二就有漏无漏分别。此十有漏。意解观故(此二门竟)次就处论。处中有三。一禅地处。十中前八依第四禅。空处识处皆当地说。彼前八种依第四禅解脱道起。为防过故。后二是其空处识处方便道摄。方便道中能广缘故。二境界处。依阿毗昙及大智论。前八欲界净色为境。为防欲界贪欲过故。成实前八欲色界中色法为境。故彼成实一切入品云。若缘欲界色界之色复有何咎。后二皆缘当地之法。问曰。所缘为虚为实。论言。初实后则虚假。意解见故。问曰。所见与彼神通所作何别。释言。神通所作色像能令他见。此但自见。又通所作得实受用。此但意解不得实用。有斯异耳。三人位处。凡夫圣人皆得修起(此二门竟)次对余门辨定优劣。于中以初八一切处对八胜处及八解中初三解脱辨定优劣。依如成实一切处下。一向有漏。起在外凡。八胜为中。初学有漏。终成无漏。起在内凡。解脱最上。一向无漏。起在修道。若依毗昙前三解脱总相观。故说为最下。八胜次广。说以为中。一切八入者最为广观。说为上。大智论中亦同此说。故彼文言。下品之行名为背舍。中品行名为胜处。上品之行名一切处。是义云何。始修背舍。五欲事中不须喜乐。未尽漏故。中间生结。爱著净色。复勤精进断此著心。知此净色从心想生。譬如幻师见于幻事不生著心。是时背舍转名胜处。然此虽胜未能宽广。是时行者。还取净相。以渐广之。周遍虚空。悉见青黄赤白等相。及见地水火风等相。是时胜处。转名一切处。十一切处。辨之略尔。
  十圣处义
  十圣处义如成实说。生圣之处名为圣处。又圣依处亦名圣处。圣处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断五法。二成六法。三守一法。四依四法。五舍伪谛。六舍诸求。七不浊思惟。八离身行。九善得心解脱。十善得慧解脱。断五法者。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五上结义如前广释。成六法者。成六妙行。广如前解。守一法者。系念观身无常苦等。依四法者。依四圣种。尽形乞食。乃至有病服陈弃药。舍伪谛者。能达实相。断一切见。证得初果。舍诸求者。如彼论说。求有三种。一者欲求。求欲界法。二者有求。求上二界。三梵行求。求于学道。舍此三求。得无学果。名舍诸求。不浊思惟者。灭欲界中修道烦恼。得前三果。离身行者。除欲界结。获得四禅。心解脱者。谓得尽智。慧解脱者。得无生智。十中前二从阿那含。得阿罗汉。次四圣处。从外凡夫次第增进得阿罗汉。后四圣处。从须陀果终得罗汉。十圣处义略之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