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大乘义章 第十四卷(3)

十种慰喻义 十种慰喻出中阿含舍利弗教化病经。彼有长者。名须达多。身遇重病。遂便遣使问讯世尊。并请舍利弗。愿垂一顾。舍利遂往。须达遥见。即

  十种慰喻义
  十种慰喻出中阿含舍利弗教化病经。彼有长者。名须达多。身遇重病。遂便遣使问讯世尊。并请舍利弗。愿垂一顾。舍利遂往。须达遥见。即欲下床。舍利止之。别坐一床。慰喻之曰。长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愚痴凡夫成就不信。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长者今日无有不信。唯有上信。因上信故。或灭苦痛。生极快乐。或得斯陀。或得那含。长者先得须陀洹果。为是不说。此初慰喻。具足善戒以为第二。多闻第三。惠施第四。善慧第五。正见第六。正志第七。正解第八。正脱第九。正智第十。一一之中。慰喻之法与初相似。十中前五。是世间善。后五出世。就出世中正见正志是无碍道。慧名正见。正思惟者名为正志。正解正脱是解脱道。慧名正解。余心心法名为正脱。学等见者名为正智。学人重观四谛之理。名学等见。十种慰喻。释之粗尔。
  十愿义五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据修分别 三就行分别 四行位分别 五因果分别)
  第一释名十愿之义出十地经。随求义名之为愿。愿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供养佛愿。亦名摄功德愿。二护正法愿。亦名摄智慧愿。三摄法上首愿。四增长众生心行愿。五知众生愿。亦名化众生愿。六知世界愿。七净佛土愿。八同心同行愿。九三业不空愿。十成菩提愿。第一愿以一切乐具供养一切佛。名供养愿。以此功德摄胜功德。是故亦名摄功德愿。问曰。五度皆是功德。何故是中偏愿供养。以摄功德。释言。初地檀度为宗。供养是其檀度所收。故偏论之。理实齐具。又问。诸处多供养三实。今此何故偏愿供佛。释言。道理愿供三宝。就初就胜略言供佛。又佛是其所求之果。示所趣求偏言供佛。第二愿于诸佛教法行法证法摄持不失。名护法愿。以此护法增长智慧。是故亦名摄智慧愿。第三愿于一切诸佛八相成时尽往供养。摄法为首。名摄法上首愿。第四愿以一切菩萨所修诸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名增长众生心行愿。第五愿知一切所化众生差别。名知众生愿。随其所知化。令生信入三乘道。是故亦名化众生愿。第六愿知众生所居一切世界净秽差别。名知世界愿。第七愿求诸佛净土摄取众生。名净佛土愿。第八愿与一切菩萨同心同行。名同心同行愿。言同心者智慧心同。言同行者功德行同。第九常愿身口意中益物不空。名三业不空愿。第十愿成无上菩提。以菩提道利益众生。名成菩提愿。名义如此(此一门竟)次据修义分别十愿。修不顿成。必藉以渐。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究竟得果(此二门竟)次就行论。行谓自利利他之道。十中初二是自行。始自行无出功德智慧。次五是其外化行愿。约化中初一为物求法。第二依法化增善心。第三知其所化众生。第四知其所化住处。第五自求清净佛土。摄取众生。后之三愿自他不定。随相别分。第八一愿自利行成。第九一愿利他行成。第十自利利他得。果菩提自体是自利果。菩提作业是利他果。通论后三皆是自利。并是利他故。地论释言。此后三种显示自身并利他。故地论释言。此后三种得如实教。若复通论十俱自利。十俱利他。故地论中解释大愿有二种胜。一常勤行无量行。故即是自利。二与一切众生同行。言同行者十尽示现。即是利他(此三门竟)次就行位分别十愿。十中前七就行分别。行如上辨。后之三种就位分别。位在何处。如地论说。第八愿者得地校量胜。第九愿者得菩萨地尽校量胜。第十愿者得一切地尽校量胜。始从初地乃至九地。行修渐增。名地校量胜。十地学穷名为地尽校量。佛地穷满名为一切地尽校量。此等皆就所愿言耳(此四门竟)次就因果分别所愿。前九求因。后一愿果。亦可前七以为一分。初六为因。后一为果。后三一分前二为因。后一为果。前果依报。后是正果。十愿如是。
  十种供养义两门分别(一明供养 二明供心)
  十种供养出地持论。十名是何。一身供养。二支提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他作供养。七财物供养。八胜供养。九无染供养。十至处道供养。十中初二所供差别。于佛色身而设供养。名身供养。供佛灵庙。名支提供养。依僧祇律有舍利者名为塔婆。无舍利者说为支提。地持论中通名支提。次二约就时处分别。门别虽二。随事分三。一现前供养。面对佛身及与支提而设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不现前佛及支提广设供养。三共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前供养佛及支提。并供不现佛及支提。现前供养得大大功德。不现供养得大大功德。境界宽广故。共现前不现前者得最大大功德。次二就其供人分别。门别虽二随事分三。一自作供养。自身供养佛及支提。二他作供养。有小财物不依懈怠教化施作。三自他供养。彼此同为。自作供养得大功德。教化供养得。大大功德。自他供养得最大大功德。次二一对心事分别。以己财事而为供养。名财物供养。财有三种。一资具供养。谓衣食等。二敬具供养。谓香华等。三严具供养。谓余一切宝庄严等。以殊胜心为前供养。名胜供养。胜心有三。一专精解心。善解施设种种供养。二纯净信心。信佛德重理合供养。三回向心。求佛心中而设供养。后二一对就行分别。供行离过名无染供养。无染有二。如地持说。一心无染。离一切过。二财物无染。离非法过。供行顺果名至处道供养。佛果是其所至之处。供养之行能至彼处。名至处道。此至处道供养。维摩经中名法供养。地论之中名行供养。于中有三。一财物供养。为至处道。二随喜供养。为至处道。三修行供养。为至处道。于佛供养既有此十。于法僧类亦同然。供养法十者。一供养法。供佛所说理教行法。二供养经卷。余八如上。供僧十者。一供养僧。谓供一切三乘圣众。二支提供养。供三乘众形像塔庙。又供圣僧及凡夫僧。亦得分二。余八同前(此一门竟)。次明供心。供心有六。如地持说。一福田无上心。生福中胜。二恩德无上心。一切善乐依三宝出。三生一切众生最胜心。四如优昙钵华难遇心。五三千世界独一心。六一切世间出世间具足依义心。此明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能与众生为依止处。名具依义。以此六心少物供养。能获无量无边功德。何况多。供养之义略辨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