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大乘玄论 第四卷

大乘玄论 第四卷 胡吉藏撰 二智义十二门 一翻名门 二释名门 三释道门 四境智门 五同异门 六长短门 七六智门 八开合门 九断伏门 十摄智门 十一常无常门 十二得失门 然昔在江南着法花
大乘玄论 第四卷
  胡吉藏撰
  二智义十二门
  一翻名门 二释名门 三释道门 四境智门 五同异门 六长短门 七六智门 八开合门 九断伏门 十摄智门 十一常无常门 十二得失门
  然昔在江南着法花玄论。已略明二智。但此义既为众圣观心法身父母。必须精究。故重论之。此义若通。则方等众经。不待言而自显。具存梵本。应云波若波罗蜜沤和波罗蜜。故此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智则波若。度谓波罗蜜也。但翻波若不同。或言智慧。如睿法师云。秦言智慧。或翻为远离。出放光经。则释道安用。或翻明度。出六度集经。或翻清净。亦出大品。睿法师用之。但波若具含智慧明净远离等义。译经之人随取其一。以用翻之。波若以断众惑远离生死名相之法故云远离。明了无暗。故称为明。体绝秽染名为清净。达照解知名为智慧。虽有诸义。多用智慧。智慧单复。又名不同。或单名为智。如释论及此经称为智度。或但名为慧。如释论云。波若秦言慧。或俱翻智慧。众经多尔。今详会此意。义各有由。通而言之。则智为慧。指慧为智。虽广略不同。体无异也。翻为慧者。凡有四义。一欲分十度不同。二开空有义异。三明因果差别。四就凡圣为异。十度者。第六名波若。此翻为慧。第十云阇那。此名为智。问阇那为智。术阇翻为何物。答此云明。犹是智见之义耳。空有义异者。照空为慧。鉴有为智故。此经云。知一相门起于慧业。知种种相门起于智业。因果差别者。论云。因名波若。果反名萨婆若。萨婆若名一切智。则知。波若名之为慧。慧名既劣。宜在因中。智则决了故居果地。又佛照空有皆尽。加以一切。菩萨未穷但名慧也。不得云因中名智果名一切智。亦不得云因名智慧果名一切智。但应言因名为慧果名为智。则于因果优劣义彰。凡圣异者。如涅槃经云。波若者一切众生。此名为慧。慧义既通。则凡圣并有。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数。毗婆舍那目之为见。谓一切圣人明见理也。阇那为智。通达决了也。次翻为智凡有三义。一者慧名既劣。智则为胜。今欲称叹波若名为智。二者欲显其名语便如云智度。若言慧度则言不便也。三者欲明智则是慧名异体同故。随举其一。次合称智慧亦具三义。一明波若具鉴空有故名含智慧。慧则照空。智便鉴有。二显波若通果及因。因中波若为慧。果地波若为智。故三德中有波若德。三者欲明六度义含于十。经中但明六度不明十者。以波若之名既含智慧。第十智度蕴在其中。问既具三名。以何翻为正。答慧为正翻。余皆义立。所以知然从多论也。此经云慧与方便。释论云波若道方便道。涅槃云波若一切众生。阇那为智。则配诸菩萨故。智非波若。又第六名慧。第十为智。皆有彼此二名故知。以慧为正。又论云。波若不属佛。亦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菩萨则道慧道种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又云。波若名诸法实相慧。如是等诸文非一故。以慧为正翻矣。问若以慧为正翻。何故经中多云智慧。答经中多说六度故多云智慧。少说十度故少明慧也。又六度之名皆有复翻。如布施等不单名施。波若亦尔。虽复是慧。欲对上五。亦存复名故云智慧也。次辨无翻义。有人言。波若名含五义。不可正翻宜以慧当其名。如释论七十一卷云。波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若。此招提用之。今谓不然。释论乃明不可称义。非不可翻也。问称与翻何异。答称则天竺已明。翻则来于震旦。反彼为此。前后不同义门各异。又论云。波若定实相故不可称。不言多含故不可称。故此释为谬矣。复有人言。波若不可称者。此明观照智慧不能称实相波若。实相波若性常住。观照智慧会境始生。故实相为深重。观照智为轻薄。北人释也。是亦不然。经以五叹叹于波若。不叹实相。云何言实相深重耶。又言。波若定实相。则实相为所定。波若为能定。若言实相为深重者。可以实相还定实相耶。复有人言。智慧轻薄不能称波若者。此是世间智慧二乘智慧。不能称量菩萨大智慧耳。何者。大智慧照实相理道成众行。余浅智慧岂能称耶。此南方人释也。今谓不然。经云智慧不能称于般若。不言浅慧不能称深慧。又浅深俱名为慧。则俱是轻薄。并不能称波若也。今依论释之。论云。波若定实相故深重。智慧不能称也。所言定者。定是契会之名。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契彼无相之虚宗。即内外并冥缘智俱寂。智慧是知照之名。岂能称绝观般若。问波若云何能会实相。答由实相生波若故。波若能契会实相也。问依此释者犹是浅智不能称深智。答深则愚智皆绝。浅则犹有知照。非浅智不称深智耶。问定实相既是契会之名。与旧释冥会义何异耶。答语同而意异也。但释冥会有二师。一云则会是冥。以符合故冥。冥契不乖故会。无优劣也。此庄严龙光之义。二云会是符合之名。冥是混一之义。则冥胜而会劣也。何者。因中凡有四义故未冥。一惑未尽。二体有生灭。三智未周圆。四体依方所。故但称会。佛果离此四义。所以谈冥。冥与无生为一。则境智不分。无应照之异。而无生不乖俗。冥亦不妨会。佛果举体冥。举体会。会故应照满十方。冥故一切皆绝。今总问之。冥既与境混一者。智为成境为不作境耶。若不作境云何言一。若智作境者。境既无知。智亦无知。智既有知。则境亦应尔。以其一故。若言与法性同绝故言冥会犹与法性异者。则于会冥之日。犹见境智为二。何得经云菩萨与波若相应不见应与不应合与不合耶。又具四义故方成冥者。波若教佛智犹有生灭。则不得称冥。亦无等法性义。故无定实相之义也。问云何名甚深极重。答夫论可称则不名极重。良由极重故。故不可称。论主欲释经不可称义故云重也。问但应言重。何故云甚深。答为欲简释重义。非如重物之重。乃是甚深故云重耳。问但言甚重。何故复云极耶。答三乘同契实相。但二乘犹如兔马未尽其原。所以不得般若之名。不名甚深极重。今欲简异二乘明菩萨照尽其原得名波若。故云甚深极重。问智慧何故云轻薄耶。答波若体绝缘观。智慧名主于观。波若体绝智愚。智慧名主知照。波若体绝名字。智慧则犹涉名言。故对波若之重。明智慧之轻。对波若之深。辨智慧之浅。浅犹薄也。问波若体绝智慧。何故立智慧名耶。答不知何以目之。强名智慧。虽立智慧之名。实不称波若之体。问但应言波若体深重波若名轻薄。智慧体深重智慧名轻薄。云何乃言波若深重智慧轻薄。答今依梵本。则云波若体深重波若名轻薄。但用此意。则应云智慧体深重智慧名轻薄。恐此义难显。故译经之人借此方智慧。不能称梵文波若也。问不可称与不可量何异。答经有五叹。谓大事故起。不可称事不可量事无等事不可思议事起。既别有无量等事故起。则称非量也。不可量则取无有边际。不可称明甚深唯至重。例如法称品明舍利不能称波若经卷。今智慧名义不能称绝观波若也。问论云波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云何为多少耶。答前约重轻释不可称。今就多少明不可称。谓少不能称多。但解多少不同。有人言。实相则无法不在故多。智慧局之于心故少。今谓不然。前就定实相故明不可称。今约所含义明不可称。波若体非愚智能愚能智。智慧唯主于智。故波若多智慧少。又波若定实相。实相既通。波若亦通。智慧不尔故云少也。问已知波若翻不翻义。方便复云何。答常啼品云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沤和为方便。俱舍罗名为胜智。波若之巧名为沤和。其用既胜名胜智也。净名以方便为父。取其生成之能。大品以沤和为师。明有训诲之德。善巧化物不证二乘。皆大师之力也